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接受视野中的孟子诗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和孔子、荀子相比,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方式的最大不同,乃在《孟子》和孟子诗学中蕴含的思想智慧,是在接受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发现和吸收的。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间诗学主题上的根本变迁,可以看出,孟子"以意逆志"说中可以与西方文论、当代文论相呼应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文论在接受过程中对"以意逆志"说进行的重大理论改造及其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古代文论对孟子"知言"、"养气"思想智慧的发现和吸收,表明了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大而化之"的影响方式的思想威力。  相似文献   

2.
讨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首先要认清古代文论体系的特殊性.对古代文论体系特殊性的认识,是我们走近古代文论的一个基本前提,而正确地理解传统,则是现代文论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经验.通过解释中的转换与"他者"视角的介入,可以建立起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精神联系的桥梁.这样,古代文论就会以其独有的智慧资源和思想优势支持当代文论的本土化建设,而当代文论也将因古代文论的支持而显得厚重而不轻飘.  相似文献   

3.
回视过去的十年,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已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三个途径:一、继承古代文论的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传统,建构"有根"的当代文论;二、转换古代文论的有效范畴,吸取传统文学批评手法的特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三、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通过中西对话与融合,建构具有开放性的当代中国文论。  相似文献   

4.
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天籁自然说构建了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虚静和物化说指出创作和构思的诗外功夫,对诗歌意境说及其流派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言意之辩的追问导致庄玄禅之合流,并形成了“意在言外”和以禅说诗的传统.庄子思想对西方哲学、文论影响很大,其以物观物的感应方式与现象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一般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是受老在思想的招引:说老于首发其端,提出了“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至虚极,守静笃。”“多言数穷,不如守电”“富贵而骄,自通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随德经》)而庄子将这种思想发挥到了更高层次,提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儒以沫,不若相志于江湖”的主张,并以此奠定了隐逸思想的哲学基础。我同意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原因与老…  相似文献   

8.
以"气"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特色.笔者在文中以"气"这一传统文论范畴为着眼点,分析清代孔尚任传奇名作《桃花扇》气势充沛、气脉贯通、气韵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古代文论现代研究的一贯追求。既往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进行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时候,应警惕泛化倾向,要解决对古代文论本体性的理解问题。在解决对古代文化本体性理解的基础上,坚持向内求深度、向外求形式同时并举,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可以选择的恰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来,中国文论明显经历了"全盘西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阶段,目前正走向"中西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已做好了三项理论准备:"新理性主义"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中西融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突出了中西融合的任务和方式;"中国式文化诗学"是中西文艺理论融合之路通过上述二者实现创造性建构和超越的最终模式和必然归宿。揭示了这样的"三部曲",也就揭示中国文化诗学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以预测中国文论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四、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中最足以表现阶级性的部分,而他的人生哲学,又是和他的宇宙观、认识论相联系着的。我们知道: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所以我们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首先应该从他的天性论下手。庄子学派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一绝对:“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它不仅对仗工整、严谨,音韵和谐铿锵,而且寓意深邃,令人回味无穷。它提及的是《论语》和《庄子》的典故,自古至今将孔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融于一联表现出来,尚不多见。若从中洞悉儒、道  相似文献   

13.
“言外之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几乎都有人直接间接地涉及了这个问题。很多卓越的文论家论述了“言外之意”的特点、审美价值、美感特性等各个方面,既涉及创作,也涉及鉴赏,材料相当丰富,其中比较突出的如: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盛唐诸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浪沧诗话》)等,都表现了对“言外之意”的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17日至21日在我校举行。这是由我校中文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中外文化文艺理论学会联合举办的一次学术盛会。钱中文、霍松林、张少康、杜书瀛、陆贵山、蔡钟翔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名文艺理论界知名学者与会,共同就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处境,如何看待传统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会议收到论文30多篇。本刊将从本期起陆续选发其中的部分优秀论作,交流此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本刊也欢迎全国文艺理论界的学者惠赐探讨这一问题的论作。来稿请直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文艺组  相似文献   

15.
言意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项重要论题。《周易·系辞》提出“言不尽意”的问题,庄子继而提出“得意忘言”的命题,他又进一步认为,只有达到“无言无意”才是最高的境界。庄子的理论思想,通过陆机和刘勰结合艺术实践和文学批评所进行的具体形象的论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在布局上讲究线索清晰、首尾呼应,这与中国古代文论追求和谐统一的结构思想是一致的.从<文心雕龙·附会>入手,寻找中国古代文论在结构上与古典戏剧理论闻的联系.并探览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布局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在总结或概括中国与西方美学特点及差异时往往指出,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偏重于表现,即在作品中着重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如以古代文论为例,其中多是强调主观情志的抒发与渲泄,“诗言志”与“诗缘情”虽枝分派别,但旨归在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中国虽称诗的国度,但比较发达的只是抒情诗,叙事诗并不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先秦哲学,对死亡问题予以直面且从理论高度进行论述的,道家的庄子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庄子以"道"、"气"为理论手段建构了他独特的死亡观——人的生、死是气聚散的表现,死是对"道"的回归。这种"气化论"死亡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起到淡化死亡恐惧的作用,而且对生死的形式上探讨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庄子的死亡观看似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则其产生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学界对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很少注意他的政治思想。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庄子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从《庄子》等典籍的研读来看,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而治,使社会回到至善至美的自然中,恢复正常状态。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但从中也包含着一些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