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井上靖是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日本作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的作品开始在我国翻译出版,80年代形成译介井上学的高潮。外国学的译介,都是一种期待视野中的选择。而中国对井上靖的接受,也折射出中国社会与学的变迁,从中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
津巴布韦文学作为非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绍纳语文学、恩德贝莱语文学和英语文学三部分组成。其中,津巴布韦英语文学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萌芽期,20世纪50-70年代的成熟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独立后的繁荣期三个阶段。津巴布韦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对较少,以英语文学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后,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空白,直至21世纪初才又重新有所发展。总体来说,中国对津巴布韦文学的译介存在译介数量少、译介缺失、作家及作品名翻译未形成统一标准、专门研究性论文缺乏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文是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文艺政策、本土创作现状密切相关。论文以翔实的资料,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派文学从“文革”后艰难地冲破禁区,到80年代大量地引进,总结了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之间占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撰写历史题材小说。他的小说被日本文学评论家称之为"中间小说"。以井上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代表作品的剖析,探寻井上靖创作中国历史题材小说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小说史观、鲜明的文学特色、精巧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美学意义,对日本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井上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歌创作贯穿于其文学生涯的始终。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不仅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也是其小说创作的酵母和思想内核。本文拟在井上靖具体诗作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其诗歌的创作轨迹,分析其诗歌艺术的基本特点,以期对井上靖诗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20年代,志贺直哉的作品就被陆续译介至中国,其自然简练、化凡庸为神奇的创作特色,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以周作人、谢六逸、楼适夷等志贺文学的主要译者为对象,梳理志贺作品在中国文坛的译介与接受情况,通过分析三位译者译作的背景及特点,显示志贺文学在中国文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文献史料,补述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情况。新发现的文献史料集中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诸如中国的第一本存在主义论著--张嘉谋的《生存哲学》,胡隽吟、王锦第对德国现代哲学尤其是雅斯贝斯的译介、洪耀勋对海德格尔的研究,戴望舒、陈占元对萨特小说和文论的译介,以及四十年代末政治意识形态角力之下的存在主义评价之分歧,顺便略述现象学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8.
非洲文坛巨匠钦努阿·阿契贝是国内英语文学译介的重要对象.1963年,阿契贝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期刊杂志上,1980年代国内学者对他作品的译介逐渐增多,但仍显零散单一.新世纪以来,由于文学经典的阅读不断受到重视,对他作品的译介迅速增多,成果丰硕,体现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所译介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儿童文学作品、政论性散文等文类.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三次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热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在建国后的50年代,第三次在1978年以后。“五四”时期,域外儿童文学译介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形成。上世纪50年代,在泛意识形态影响下只有苏联和东欧的儿童文学作品能译介进来。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大量东西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我们懂得了儿童文学应有的本体特征、美学内涵和地道的品质与真谛,中国儿童文学才汇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1900年至1949年国内出版的小说、儿童故事、童话、连环画故事、寓言等译作66部,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最初10年、30年代以及40年代是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比较活跃的时期,其中30年代是最高潮;译介中心在上海,甚至一度出现垄断局面。近60位译者参与了译介,但专门致力于该领域译介的译者并不多。期间,一些作品被复译,少数作品甚至被复译多次。该时期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孕育、生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莫言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是一个强化的趋势,而其作品却存在较多的难以胜任文学教育的缺陷。学者对其作品的低俗描写多有指摘,而本文则更重视其作品对中国形象、民族认同的负面效应。文章从启蒙、中国形象、审美情趣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话语阐释策略,弘扬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叶宪祖是晚明著名戏曲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所撰传奇六种,杂剧二十四种。他的戏曲著述,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艺术成就,堪称明代剧坛上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作品。叶宪祖在明代戏曲史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田汉的早期创作是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自觉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思考.本文将以“死亡”为线索,探讨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是否应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话题引起了媒体热烈讨论,而针对其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观点针锋相对。抛开莫言获奖本身就可以发现,作品能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应遵循价值逻辑、心理逻辑、体系逻辑,而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入选教材的决定性理由。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断追求真理,为后人所公认。终生《曲石诗录》凡十六卷,后二卷作于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初期的国家大事,诸如外交政策、解放西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在李根源晚年的诗中均有形象的反映。文章试图通过对李根源晚年诗作中爱国情结的探究,以证祖国新旧之变。  相似文献   

17.
马尔罗的《西方的诱惑》揭示了不同系统的东西方文明共同承受着价值危机的考验,都面临着生存的荒诞。《征服者》和《人的命运》以中国革命为题材,描写人类境遇,突出异国情调。他作品中的中国革命不是中国实际的真实的革命,只不过是他表现异国情调的背景。马尔罗借中国革命表达了20世纪一代人试图走出荒诞、走出危机的尝试与努力,他所塑造的中国"革命者"只不过是他思想的具体化身。这两部小说不能被当做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革命小说,它们只不过是马尔罗借中国舞台来演绎他自己所理解的人类境遇之作。  相似文献   

18.
中华学者从事文学批评时,往往大量地运用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评论余光中的作品,当然可以这样洋为“中”用;然而,论文主要运用1500年前刘勰撰的《文心雕龙》的理论,分析余光中的创作特色及多方面的文学贡献,说明余光中的诗心文心仿佛与《文心雕龙》呼应。论述中西方理论只作辅佐。  相似文献   

19.
歌德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纵观百年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歌德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近现代历史的时代因素和社会思想变革对于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学者与古人相联系来看待、认识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指出了歌德及其作品中蕴含的一种人生积极奋斗精神。在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的研究接受中,中国学者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的阐释中也蕴含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林纾因翻译西洋小说而声名鹊起,他的译作受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深厚的古文根底。综观林纾《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他以重理尚情为主旨,传承儒家之道,揭露社会痼疾,抒发个人情志,而其中的创作方法亦多与《春觉斋论文》中所论述的古文理论大体相契合。通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加以分析,阐明林纾古文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