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也是"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是龙应台在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病,兄弟的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远去等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相似文献   

2.
<正>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相似文献   

3.
朱献贞 《现代语文》2005,(11):40-41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自己思想立场和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展现。《选择》一书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启蒙之路”和“鲁迅与他的论…  相似文献   

4.
目送     
王小树 《初中生》2011,(Z5):96-97
看过龙应台写的《目送》,把亲情刻画得温暖而又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舍不得的人和事,才会久久地目送。  相似文献   

5.
目送     
看过龙应台写的《目送》,把亲情刻画得温暖而又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舍不得的人和事,才会久久地目送。  相似文献   

6.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曾感动了一代中国人。那种无与伦比又无以言尽的亲情,触动着每个人的灵魂。这次龙应台出版新书《目送》描述三代间的亲情,特别是她记下自己如何送别父亲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读完让人热泪盈眶,可谓是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相似文献   

8.
人生路上,在诸多的老师中,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导师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以温暖的情怀,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鲁迅先生眼里,寿先生方正、质朴、博学,教学极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服用的汤药里,需要一味三年以  相似文献   

9.
江如画 《高中生》2011,(21):20-21
《目送》既有龙应台独到的敏锐,也有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与生命素面相对的真诚与理解。文章构思精巧,形散神不散。这篇散文看似随性散漫,实则严谨绵密。文章开始叙写"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我"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忽而笔锋一转,  相似文献   

10.
目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扉页上写的第一句话. 这本书是母亲买给我的.当她把书放到我手里时,我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也并没有马上阅读,因为我认为那会是一部父母诉说亲情有多么伟大、对儿女有多么负责任的大众化作品.  相似文献   

11.
思品课上,老师问:"从出生开始,你最早和最频繁的交往对象是谁?"——是父母。或者说亲人。无论是谁,一生当中关系最密切的必定是父母。他们带给我们生命,教育并引导我们。他们竭尽所能将所有的爱奉献给我们,我们当然也应回报,用爱将心灵之桥连接。可是最近我发现,不知为什么,我和父母之间有了代沟。话题、观点截然不同,说几句话就被迫结束,顶嘴之后就只剩唠叨。这血浓于水的亲情产生的爱是否变了质?直到看完龙应台的《目送》,我才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寂寞》,是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的章太炎先生,一个是《藤野先生》里的藤野先生。三位老师伴随了鲁迅先生的童蒙与成长,对鲁迅思想的形成与人生的态度有着重大的影响。透过鲁迅的文笔,从三位老师身上,或可窥见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童蒙老师。资料记载,他"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  相似文献   

13.
人到中年,年迈的父母用苍苍白发和蹒跚的腿脚告诉你,他们就要离开了,不再天天和你在一起,他们走在人生的小道上,背影有些空寂,夕阳在他们身上涂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他们会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固执地不去理会你的呼喊,任凭你的哭泣和感伤,走向一个未知的永远不会回来的世界,他们会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在《目送》中,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的父亲在女儿  相似文献   

14.
江如画 《高中生》2011,(7):20-21
《目送》既有龙应台独到的敏锐,也有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与生命素面相对的真诚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16.
龙应台的散文名篇《目送》被誉为21世纪的《背影》。解读《目送》,需要理解把握"生命"这一深刻主题,但在教学时还需要深入浅出,切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寻找文本思想情感与学生生活、生命的契合点,从而展开深度对话。由"一篇美文"向"一本佳作"、"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由书内到书外的"大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17.
闫志红 《黑河教育》2013,(11):18-18
一、设计意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皂《献给母亲的歌》,这一主题与阅读有一定关系,因此选择了龙应台的《目送》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曾谈到两位心怀"大愿"的人物: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所写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愿怎么活,一个是愿怎么死。对于第一位,我们是不难理解的,可是第二位的"大愿",很多人就难以苟同了。然而,第二位的"大愿"恰恰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审美倾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大批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他又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现实独特、深刻、富有前瞻性的思考;他还是一位革命家,拿笔杆子与黑暗势力进行着最艰苦、最卓绝的斗争,他的思想影响着无数的人。在我看到的鲁迅先生的照片中,他给人的印象很严肃,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看到的童年时期的鲁迅却跟我们身边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天真,一样的有好奇心,一样的充满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20.
目送     
看过龙应台写的《目送》,把亲情刻画得温暖而又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舍不得的人和事,才会久久地目送. 自打他上大学起,每年寒假我都会去张店火车站接他,假期结束又送他走.每次分开就是一年.每年接站看到他,便会在心底里发问:那是他吗?这年似乎变瘦了,下巴尖尖的;那年似乎长高了,站在人群中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