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全新的考查样式,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笔者却认为,“话题作文”仍存在致命的缺陷,有无法弥合的“硬伤”。   首先,“话题作文”命题限制不够,写作范围门户大开,几乎来者不拒。的确,“话题作文”解放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但另一方面,“话题作文”命题限制不够、内容不设防线的特点也同时显露在我们面前。以 2000年高考为例,作文命题比往年更大胆放宽了限制,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本身十分宽泛外,还作了多方开放性提示。“角度”、“理解”、“方法”、…  相似文献   

2.
考试结束了,有人欢喜有人忧,很多学生遇到话题作文就傻了,这次话题作文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回报一个微笑,请以“学会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3.
解读命题 话题作文虽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鱼不能跃入天空,鸟不能飞进水底。平时我们看到的话题作文为了拓展思路往往不加限定,如“感恩”的话题,“幸福”的话题,“欣赏”的话题,“快乐”的话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选材的范围,但同样也因为过于宽泛而让学生在行文时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4.
王志会 《现代语文》2008,(8):152-153
高考作文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与创造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情与个性,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多元性和包容性,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革命性创新,体现了高考命题者苦心孤诣的思索与追求。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话题作文既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一统天下”,更不能“唯我独尊”。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未来,你是谁”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有两个子命题:第一个是“未来,你想要自己是谁”,第二个子命题是“未来,你可以是谁”。  相似文献   

6.
【原题回放】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人又说“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在你身边,小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户;大至团体、社会、国家,都有引发你发现美、欣赏美的瞬间。请你以“感恩”为话题,自拟题,立意文体自定,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40分)友情提示:可以叙故事、发议论、抒感情,文体不限,但不能出现真实姓名,不得抄袭。眼例文演感恩之心,你有吗?四川一考生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  相似文献   

7.
把握是力量和信心的表现。你多一分努力,就会多一分成功的把握。把握又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你把握住今天,就会拥有灿烂的明天;你把握住自我,就会拥有美好的人生。人生时时处处需要把握。请以“把握”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章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这是200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分值为50分的作文试题,它采用了“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试题特点一是关注热点和焦点,关注当代社会与人生。把握处世的分寸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非常适时。…  相似文献   

8.
【专家引路】 道德情操类考题,一直是前几年中考作文的命题热点,2008年虽然有所降温,但分量依然不小。从内容上看,考题涉及全面,如“带着微笑出发”“责任”“感恩”“回报”“尊重”“谅解”“孝敬父母”“诺言”等。像“感恩”这个话题,更是连续三年出现在中考试卷中。  相似文献   

9.
2001年,全国不少地区的中考作文题都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作文题型——话题作文。数量之多,比率之大,的确出乎意料。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促使我们去探讨“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及其写作指导。 一、“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 从2001年二十多个省市中考所命“话题作文”来看,其命题形式不止一种。多数“话题作文”都明确标出了“话题”二字,如“以……为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有的并不明确标出“话题”二字,如“以……为内容范围”。但是,无论哪一种,它们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感恩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感恩教育要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的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是逆向地考量一下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话题作已考了多年,这种命题形式的某些弊端也开始引起了各地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从2006年各地高考和中考试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话题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出题形式。但是,无论是不再给出话题核心语的所谓的“新材料作”(这种所谓的新材料作与传统的话题作的相似之处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章,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明确要求“以……为话题”,需要考生自主确立话题),还是限定体的所谓改进型话题作,大多还是承继了材料作和话题作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2.
笔者看2004年各地中考话题作文。明显地发现命题形式更趋规范化。一般都有话题材料、话题、作文要求三部分组成。这里更趋向命题成熟的则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设计上,真正体现了话题作文自由中有约束这一特点。但从阅卷情况看,很多考生因审题时只关注“话题”的开放性,而忽视了对话题“材料”设计意图的领会,导致许多考生偏题、跑题。看来,加强话题材料的审视,明确设计意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话题材料设计的目的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3.
徐桦君 《教学月刊》2006,(10):55-56
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根据“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从题目形式看,今年的作文话题仍沿袭了去年的模式,是一个典型的话题作文题。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作文命题与去年相比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又稳中求变、适度创新。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是指今年的作文题仍然延续了浙江这几年来话题作文的考查方式:立意自定,思想自由。如果说,前几年作文的命题思路是注重传统美德(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注重道德修养(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注重人的思想认识(2003年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认知为话题)、注重人文和人的认识(2004年以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话题)、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2005年以“-枝-叶-世界”为话题),即围绕人的道德修养、人的思想认识、人文素养的提高等等,那么,今年的题目则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适度创新是指这个命题话题厚重,思辨色彩较浓,审题难度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近三年作文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文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就是两个关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话题,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已初露端倪。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 ,“话题作文”这种写作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语文试卷特别是高考试卷中 ,引起中学语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就是两个关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话题 ,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已初露端倪。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 ,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鼓励写作者“大胆想像” ,“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话题作文的特点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在关注的同时 ,大家也自然要提出 :“话题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它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题目“与时俱进”是说同时代一起进步。中学生也在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中学生应有新的特点、新的形象。请以“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标题。2.文章内容应合乎情理。3.文章内容反映出你对该话题的关注与思考。4.500至800字。5.文章中不要出现真正的地名、校名、姓名。二、试题解说这道话题作文试题以短语作为谈话中心。与词语相比,短语指向性更加具体、明确,有利于加强话题作文试题的限制性。选定“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为话题,紧紧扣住时代脉搏,体现出命题者注重语文与…  相似文献   

17.
近三年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命题形式——话题作。1999年高考作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内容范围写一篇章,鼓励写作“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种多样”,话题作和特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而以2000年高考作为标志,这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劝的作形式——话题作便应运而生了。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则进一步明确了高考作的命题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有人做了一个概括,颇能说明问题:“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本身也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所以“话题作文”,即是用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会感恩的人吗?对父母长辈、对师长 朋友,对邻里路人,对社会国家、对自然万物……你是否付出 过真爱,是否常怀感恩之心?请写出自己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东南国际杯”2005上海市高中、中职学生“学会感 恩,与爱同行”主题征文活动的作文题目。自从“学会感恩”被 写进《上海市中学生守则》之后,全市各学校纷纷开展了关于 “感恩”的主题活动。“学会感恩”这个理念的提出,也得到了广 大社会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现在,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 指导下,由东南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赞助,本刊承办的“感恩”征 文活动在全市举行。 为了使本次征文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载体,真 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会感恩,以及 如何去感恩,征文活动的主办单位还特别邀请有关领导、专家 学者、媒体记者,举行了关于“感恩”的研讨会。在讨论中,“学 会感恩”这个话题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是以“风头、猪肚、豹尾”为话题,我认为命题总的来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区分度较低。“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比较通俗,寓意明确,同时材料对话题有比较明确的提示和说明,审题没有障碍;立意也比较明确,就是追求尽善尽美、善始善终,因此考生在立意上很难出新意。这影响了命题对考生思维深度和思想深度的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