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两汉乐府诗”一章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一)《大风歌》不是由乐府机关负责演唱的;(二)《安世房中歌》也是由太乐负责的;(三)太乐不管郊祀之乐,郊祀之乐是由乐府来管辖的;(四)汉乐府是武帝时始立的;(五)太乐主管的音乐并不是由前代留传下来的雅颂古乐;(六)乐府所掌乐章不一定以楚声为主;(七)“乐府诗”之“乐府”乃属泛称。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教学之学、高等教育之学、高深学问之学,每阶段都有相应的代表作,而且每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当然,每阶段也都有其局限,教学之学的认识使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窄化;高等教育之学又使其研究领域过度宽泛;高深学问之学到目前为止仍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认识从内部实用性转到了外部实用性现在又落在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上,可以说高等教育学就是在对其认识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杨春 《中华家教》2020,(3):30-30
在孩子何时学习音乐的问题上有很多学问,多了解_下可以帮助家长走出音乐学习的误区,并让孩子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①好(hao):喜爱。②乐:以 ……为乐。 【译文】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比不 上喜爱这种学问,喜爱这种学问 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相似文献   

5.
七言诗之来源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七言诗”而言,还有不少是事而非、悬而未决的争论。关于七言诗的来源,自明代胡应麟以来,“源于楚声楚辞”和“源于委巷歌谣”两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二十五史中歌谣的研究,认为:七言诗脱胎于楚声楚辞无论是句式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可能。七言诗应来源于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主要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的特点是句子中不带“兮(些)”字。这类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才是孕育“七言诗”之母。  相似文献   

6.
西方音乐史是人类音乐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门学问,诞生于18世纪,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为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随着音乐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加深,并且在音乐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音乐技术分析和音乐学分析是音乐史研究中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音乐技术分析和音乐学分析,可以引发人们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促进音乐史学研究观念的不断转变.基于此,文章着重从音乐技术分析和音乐学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复旦教育论坛》2006,4(2):F0002-F0002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且诸生须知既名大学,则万不可在专己守残之习。一年以来,于英语外,兼提倡法、德、俄、意等国语及世界语。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4题。求古探今 融汇中西 (节选 )钱念孙(一 )康有为曾自言 ,学问至二十九岁已臻成熟 ,此后不再求改。胡适讲究立说一致 ,“今日之我”决不与“昨日之我”开战。两位先贤 ,不趋时尚固然难得 ,但对康有为 ,早有人戏谑 ,学问不再求改 ,以后活有何用 ?对于胡适 ,或可谓之像驼鸟 ,碰到与旧说矛盾之事 ,便把头埋进沙堆 ,①朱先生为学 ,态度与此迥异。②他不断寻求 ,注意吸收 ,有执著定见 ,也有变化更新 ;而在执著与变化、定见与更新之间 ,自有分寸 ,不失法度。③朱先生晚年 ,皈依马列 ,于早期学说 ,补苴罅漏 ,面貌自…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系统的大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大学具有两项职能:一方面是“研究高深学问”,另一方面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2)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1928年,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了衡量历史学进步与否的标准。他说:(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的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三)凡一种学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把哲学看做是“科学的科学”的观点由来已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问题。同时也就开始表现了这样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形而上学”的第四卷第一章就是这种观点的很好的说明。这章的全文如下: “有一种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to onhei on)以及就本身而属于它的东西。这门学问和所讲的特殊(部分)的学问不同。因为在这些特殊的学问中没有一种是普遍考查作为存在的存在的,而是从存在割取某一部份,研究这一部分的属性;例如数学就是这类的学问。由于我们所寻求的是本原(haiarchai)和最高的原因,很清楚地,它们必然是属于  相似文献   

12.
先秦楚辞、楚歌的定义应该根据地域特色,而不应该以"兮"字入句为限。屈原大部分作品援"兮"入句,后世作家模仿屈原,"兮"字入句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世"兮"字入句的韵文自可视作诗歌之一体,但在概念上不宜与先秦楚歌、楚辞相混淆。楚辞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楚声、楚语、楚地、楚物等方面,楚歌则因入乐还表现在楚地的音乐特点上。战国时期楚国各地的歌曲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域风格,我们在研究楚歌时,应该注意到楚歌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名儿     
乙:最近忙什么呢?甲:迎接奥运,我在研究北京的地名儿。乙:这有什么可研究的?甲:此言差矣!首都北京,乃国家之心脏,中华之骄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朝古都。文化名城,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不说别的,光是地名,那学问就大了。算了, 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是蛤蟆跳井——扑通(不懂)……  相似文献   

14.
<正> 当今许多文学史著作依然认为作为音乐机关乐府的设立始于汉武帝。其主要依据于《汉书·礼乐志》中的一段记载:“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如果练考史料,并非如此。就在同一篇《汉书·礼乐志》中又有另一段记载:“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候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乐府令即乐府机关的长官。《史记·乐书》:“高祖过沛诗三候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儛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更增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这充分说明乐府机关在汉初就已存在。汉初礼乐,“大抵皆因秦旧事”(《汉书·  相似文献   

15.
音乐学就是有关音乐的学问,它是一个知识领域,其目标是把音乐艺术作为物理、心理、美学和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精通和研究音乐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了解他人写出来的知识,写作则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刊布于世。文章讨论音乐学(主要是西方音乐史)的论文写作,提出由百科全书入门,从综述元典起手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楚乐和楚舞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在先秦时代 ,楚国不仅有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还有耀眼夺目的乐舞艺术。在汉唐乐中 ,楚声还不绝于耳。楚乐楚舞都是激活人民心灵美的事物 ,是当时的楚人审美观念的一种体现 ,一种基于这之上的想象和挥发。楚乐楚地自古就是音乐之乡。生活在先秦时代的楚人 ,以其浪漫的气质和奔放的才华 ,创造了独步一时的音乐文化。1 .楚乐发达的基础。楚乐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楚国的强盛。楚国鼎盛时期曾东并吴越 ,北则“问鼎周室” ,楚国政治、经济的强盛为乐舞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从而为楚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创始人之一)创作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使更多对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以及学习者对舒伯特艺术歌曲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提出有启发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音乐学习,使他们感受到音律的美,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扛神"是主要流行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地的一种原生态巫歌乐舞,其内容丰富,唱腔优美、奇诡,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它以楚声为本源,并吸收多方音乐文化而形成一种多姿多彩的民俗仪式歌舞,在鄂西北山地独树一帜,成为古代农业社会的一道文化奇观,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欣赏的授课中是十分重要的。音乐音响的物理特征在学生听觉上反映的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一些非艺术院校没有设置音乐课的情况下,音乐欣赏课与音乐知识和技巧结合起来授课是可行的。音乐欣赏,要去作为一种学问去研究,它不仅是选一些音乐作品供人简单去聆听,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活动,它同时还有一个拥有无穷智慧的审美能量的群体。从欣赏的反馈中,作曲家和演奏家可以切实了解到自己的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社会及人们的心理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