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中杰 《出版参考》2005,(32):39-40
其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在中国,并非蔡元培一个人的主张,我们只要看看自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的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纪念碑铭中,称颂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可以想见这种思想原则,实际上已成为具有现代思想的学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当下有关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讨论,其基木问题有三:其一,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的理念冲突,其中尤以关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的出路的歧见为甚.木文反对"取代论",也不完全赞同"融合论",而主张"区隔-扩展论".其二,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本位与教育本位的纠葛.木文认为,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与挑战,当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其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的导向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其三,新闻传播教学的模式问题.本文论述了在当前制度缺陷、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实践化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认为只有缩减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深度,才能摆脱目前低端化、低效率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问题与成绩同行:1978-2008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有关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讨论.其基本问题有三:其一,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的理念冲突,其中尤以关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的出路的歧见为甚.本文反对"取代论",也不完全赞同"融合论",而主张"区隔-扩展论".其二,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本位与教育本位的纠葛.本文认为,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与挑战,当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其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的导向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其三,新闻传播教学的模式问题.本文论述了在当前制度缺陷、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实践化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认为只有缩减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深度,才能摆脱目前低端化、低效率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李蕊 《现代传播》2019,(12):109-111
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的"作者策略",长期以来存在着"消极作者论"的误读。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存在论》中曾提出"拒绝人的介入"的说法,被认为是一种主张电影作者零介入的"消极作者论",这实际上是他早期文化评论阶段的观点。安德烈·巴赞的新现实主义美学主张"隐去作者",同时强调创作主体的"选择作用"和"个人视野",追求独特的审美处理方式,它包含着对创作主体的创造性作用的高度认可。安德烈·巴赞在后期发展出了独立的"作者策略",这一"作者策略"有着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它主张在发掘电影导演的个性和天赋的同时,从作品出发对电影做出合乎美学原则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自柳田国男在《民间传承论》中界定其研究对象为"民间传承"以来,日本民俗学围绕"传承"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一是"从田野看传承"或"由传承思考田野",认为应努力把握田野里传承的实际面貌,借此显示出一种民俗学能够进行独到的调查研究之可能性;二是对传承概念的批判,主张不可以继续拘泥于其所蕴含"同一性/连续性"规范,仅仅探究具有"传承"性质的事象,否则今后的民俗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传承"概念被"冻结",背后存在着基层文化论和民族性理论的影响,这种传承观将有可能由行为论之传承理论逐渐得以"解冻"。民俗学有必要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传承"的实际情况,重新返回到田野,返回到生活世界,重构传承概念。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不仅享有"重臣名儒"之称,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驱,他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建新式学堂,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2,(7):66-67
文化建设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魂"和"体"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体"做大做强做生动,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二是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的关系。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合理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有宋一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造就了文人的崭露峥嵘(本文特指参与出版行列的文士、官员及儒商等)。这一时期,宋人利种文化事业,其所取得成就与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关于这一点,王国维与陈寅恪二位先生都曾一咏三叹,屡加阐发。王氏言:"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氏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及于赵术之世。"而邓广铭先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考据学家钱大昕之影响关系至密.陈寅恪治史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毋略之态度、以史料为基点之方法,正是遵循了"竹汀学派"的路数.但陈寅恪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钱大昕的时代特色.本文拟从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学术规范方面探讨陈寅恪对钱大昕的"接受";从家学渊源、致用目的、"宋学"接纳方面探讨二人的不同及陈寅恪对钱大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近代体育始终以提升国民体魄为己任,最早从严复所提出的"鼓民力",到后来蔡元培主张"以体育为本",从最初"土洋体育"之间的尖锐对立,至全面探索"建设民族本位体育",这些都在提升我国国民体魄重任中全面贯穿。国穷民弱,摆脱"东亚病夫"之屈辱是我国发展近代体育的主要动因,自晚清提倡的强国、强兵至民国时期体育竞技、健身及娱乐理念的转变,逐渐形成民国"体育复兴"时期制定体育场地设施政策的重要文化背景。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民国"体育复兴"理念下宜宾运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不少纪传体史书除了有"论",还有一种韵文的"赞",一般称为史赞。关于这一体例的来源,前人曾有述及。刘知几《史通·论赞》说:"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赵翼《陔余丛考》卷五也提到:"史迁于各纪传后有太史公论断一段,班书仿之,亦于各纪传后作赞,是班之赞即迁之论也。乃范书论之后又有赞,赞之体,用四言韵语,自谓体大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统知识分子"重文轻武"的背景下,颜元倡导"文武兼备",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主张,在对体育的认识上形成了独到见解,对提升体育的地位、促进近代知识文化界对体育的重视与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值"一词初见于<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其开头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其痛……"那么,什么是新闻的"文化值",笔者界定为:它是隐伏在新闻事实深层的人文方向和精神内质.它与受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活动.新闻的文化值是新闻报道的"本位",是加重新闻分量的砝码,是新闻报道流播久远的旗幡.……  相似文献   

14.
黄萱因"门风家学之优美",被选聘为陈寅恪的助教,帮助他学术研究14载.期间,她购买了大量书籍,逝后,藏书被无偿赠予厦门市图书馆.探析其藏书风范和特色、藏书思想及价值,可知黄萱藏书是研究陈寅恪后期历史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徐宏力 《现代传播》2001,1(2):16-21
西方现代传播对于东方文化"维模"(Latency)产生了极大压力,西方现代传播中的文化糟粕对于东方民族产生了内在的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应该发挥集约力量,组织大兵团作战,带头建立起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对峙交流的"东方传播学派",开发积累东方智慧中的传播学资源,抵制趋同论的"世界主义",反对封闭论的"民族主义",为建立平等、健康的国际传播秩序进行对策研究.东方传播学的最佳状态是与西方传播学相济发展,最高境界是"比较传播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文化值"一词初见于<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其开头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其痛……"那么,什么是新闻的"文化值",笔者界定为:它是隐伏在新闻事实深层的人文方向和精神内质.它与受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活动.新闻的文化值是新闻报道的"本位",是加重新闻分量的砝码,是新闻报道流播久远的旗幡.……  相似文献   

17.
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闻改革,受众本位论在我国得到确立。受众本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竟把“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给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主张新闻界应厘清是非,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18.
对未来媒介特征的思考与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共生,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拓宽国内传播学研究视野适宜且有必要。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均有关于未来媒介独特新颖的观点。莱文森主张媒介进化人性论和"新新媒介论",展望了新新媒介之后未来媒介的特征及外观;麦克卢汉预言未来于"喻言",持有"地球村"、"通感"、"四元律"和"冷热媒介"论;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认为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文化编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媒介技术在遵循生命伦理中和谐、平衡发展。探析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分析了媒介未来形态的五种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36年,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提出,陶渊明的经典名文<桃花源记>有<搜神后记>本和<陶渊明集>本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本,认为前者是"陶公草创未定之本",后者是"增修写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本文依据我国当代的古小说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肯定陈寅恪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及其对陶渊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还纠正了陈寅恪关于<搜神后记>本桃花源故事"渔人姓黄,名道真"的七字夹注出自陶渊明本人之手的错误观点,指出此处夹注可能出自南宋道士之手,其来源乃是刘宋元嘉时代黄闵所著地志<武陵记>.  相似文献   

20.
张晶 《新闻知识》2012,(12):66-67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型理论,它为研究语言及文化发展变化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以网络流行体"甄嬛体"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新的角度剖析网络流行体的复制与传播及其内在生成机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