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童年"的概念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文章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提出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相似文献   

3.
姚倩 《新闻爱好者》2012,(10):58-59
虽然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媒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却没有质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儿童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虽然论述过在电视媒介横行的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但却错误地估计了电脑带给"童年"的影响。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日,这种"童年的消逝"体现在少年儿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网络对当今少年儿童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呈现少年儿童形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红红 《东南传播》2016,(10):124-126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视的普及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共同传播,"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电视广告作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制作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同时,电视广告也将商业、消费、交易这些属于成人世界的概念过早地渗透到儿童的世界,儿童被迫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广告对"童年"的消解,就当代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许兴 《声屏世界》2008,(1):59-59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消逝的童年》中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而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相似文献   

6.
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儿童的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意义重大。西方有将儿童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传统,我们的典籍中也曾闪耀过关于“婴儿”、“赤子之心”的珍贵的思想火花;而到了今天,相对于西方,我国的儿童研究则要沉寂得多。下面讨论的两本著作,无论是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还是帕金翰的《童年之死》,都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电子传媒时代我们将要和已经丧失的不仅是孩子欢乐的童年,还会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耳边不禁又响起了鲁迅的话:“救救孩子!”这恐怕要从“大人”的自省开始。王倩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11.
童年是多姿的,五彩的,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快乐、有忧伤,有无奈、有沮丧……还会有一些深埋在心底不愿说出的小秘密.最近读到了幽默风趣的搞笑系列小说《"倒霉蛋"的猴跳时代》,书中那一个个趣味横生的童年小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倒霉蛋"的猴跳时代》是一个多部头的幽默风趣的搞笑系列小说,首先问世的两部书是《糊糊涂涂跳进圈》和《迷迷瞪瞪响当当》.  相似文献   

12.
童年的消逝     
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美国传播学家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社会的窗口,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了现代儿童貌似幸福实际不幸的真象。在波斯曼看来,幸福童年的消逝首先要怪罪于电视。但是这篇译文不仅对研究电视文化有价值,而且对研究现代社会,现代教育都应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尼尔·波兹曼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出发,联系《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走红所引发的"萌文化"的浪潮,将"萌文化"看成是一次童年的回归,并从真人秀节目中提炼出"萌文化"的传播趋势及在媒介传播中的表现与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才可以逐步掌握成年人的知识,进而跻身成年人的行列。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图像信息备受推崇,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就获取对成人世界的认知,成年人因而丧失了对儿童的信息控制权。  相似文献   

15.
前言:这是一个网络的纪元,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人类跨人Web2.0的世界让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预言变得更加坚实。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时代,虽然技术垄断没有让文化最终投降,大众也没有因为媒介的无孔不入而最终童年消逝乃至娱乐至死。堆是,就在这个机器新娘隐喻下的“美丽新世界”,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介在让假、恶、丑无处藏身,让舆论尖刀变得更加锋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童年的消逝》是一部研究儿童文化的名著,该书从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为我们描述了童年概念的萌芽、形成和正在消失的过程。作者对正在泛滥的电子媒体吞噬人类童年的现状,表达了一种人文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波兹曼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面对电子媒体日益浓厚的铜臭气味,面对色  相似文献   

17.
晓蓓 《编辑学刊》2008,(3):45-49
面对当下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世界,以传统纸张印刷形式出现的童书正遭受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人们甚至怀疑,人类的童年是否还能保存?美国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教授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阐述的媒体生态变化对人的思维结构、生活形态,人类的理性和天性的动摇和制约,无疑是具有醒世意义的.然而,这本书出版后,却有一个戏剧性的小插曲: 不断有孩子反对波兹曼的看法,他们写信告诉他"童年没有消逝".谁知道呢,也许,孩子正以他们存在的本身捍卫和保存着童年.杨红樱作品的连续走俏,不正是一个例证吗?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情谊     
一个人离开童年总是越来越远,可是童年的回忆永远是亲切的,多少事,历历似在眼前。一个作者对于创作道路上的起步阶段,也是这样,也有不少难以忘却的事。这一阶段,也许可以称为“创作的童年”吧。一九四六年夏天,《中国儿童时报》领着我走进儿童文学这个天地。当时尽管风雨如磐,在这个天地里还是有花香,有鸟语。《小朋友》、《童话连丛》、《现代儿童》、《儿童故事》、《儿童知识》、《儿童世界》、《新少年报》,集中在上海,它们都曾给我这个青年作者以帮助和鼓励。《小朋友》就是十分值得我纪念的一个刊物。  相似文献   

19.
对于少儿类影视文化作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清作品背后的本质。随着少儿版《白蛇传》的热播,其引发的争议也很多,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本研究以少儿版《白蛇传》为例,通过文本分析法,旨在揭示其争议背后蕴含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观念,即"童年消逝说"与"童年建构论"的对立。研究发现,"童年建构论"忽视了童年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媒介伦理的批判。因此,本研究认为,为了给少儿类影视文化作品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媒介环境,一方面需要媒介行业自身加强伦理规范,同时,受众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0.
伴随儿童成长的儿童节目,是童年时代的烙印。媒体有责任把儿童节目做好,既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倾向,也要合理地对儿童的世界观与社会行为进行引导。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节目,为"如何做好儿童节目"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