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声音     
《陕西教育》2008,(10):5-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疔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他们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快乐、追求幸福。一、构建诗意课堂,享受学习幸福创办著名的夏山学校的20世纪英国教育家尼尔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的过程。语文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教育生活的真谛,教育应该是幸福的.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教育者幸福并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获得幸福.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应该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其二,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4.
当今儿童教育中存在很多使儿童远离幸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苛刻的人才需求,父母的不正确观念与行为以及学校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负面影响等造成的。教育应该追求儿童现在和将来的幸福,要保证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是幸福的,使之成年后终生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更是我们努力追寻的理想教育境界。对于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才是“幸福完整”的,有好多人都对此提出过疑问,也有更多的人给出过阐释。在我看来,对于一位教师来说,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应该仅仅关乎课堂、校园、学生、教材、班级等这些与教育直接联系的方方面面,更应该关乎校园之外的人、事、物,如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三朋四友、七姑八姨等,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学定义的“幸福”包括三重含义——快乐生活、充实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每重含义的内容都是能够教授的。幸福的理念被越早灌输,越会有效用。学校被证明是进行幸福教育的绝佳场所。在学校开展的幸福教育应该成为抑郁症的解毒剂,提高生活满足感的途径,有益学习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好帮手。积极心理学将“同时教授幸福和传统技能”称为积极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儿童体验幸福成长、奠基一生幸福的过程.“新课标·新课堂”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的三节语文课,是深受儿童喜欢的语文课,是有利于儿童美丽生长的语文课,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次幸福的语文之旅.具体而言,这三节课注重激发和培养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引导儿童学会“审美”,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小学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创设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更是成就孩子幸福人生的殿堂.学校秉着这一教育思想,根据儿童年龄特征,从人的本性、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出发,积极开放第二课堂,让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阳光四溢.  相似文献   

9.
51.有40%左右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对全国76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52.记者:“假如你是教育部长,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废除‘应试教育’,开除所有不会微笑的老师!”53.脱离生活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某些能力,但不是生活能力和生活得幸福的能力。54.德育应该抓住德育时机,而真实的德育时机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55.教育的幸福目的是一切教改实践不入歧途、得以完善、得以深化的“灯塔”。56.幸福教育就是要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所谓…  相似文献   

10.
<正>费尔巴哈说:“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师生的大多时间是在教育与被教育中度过的,教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曾论述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即所谓的教育生活。而且,教育是现时的、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未来的、遥不可及的生活。教育作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六一儿童节,是全社会都十分重视的节日。每到“六一”,全国各地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儿童少年联欢活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团体都组织多种形式的为儿童“送温暖”、“送关爱”活动。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儿童这一盛大的节日里,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思考:教育应为儿童做些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拥有幸福的人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必须先有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儿童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取决于他们的早期生活环境。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育环境,更是其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对孩子们来讲,幸福既是快乐的现在,又是美好的未来,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就要从儿童的现在出发,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利用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儿童的意愿和要求;要让孩子们真正在知识上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4.
“儿童幸福”是古今中外教育者一直谈论的话题,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以“儿童为本”,指出了儿童幸福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和研究儿童幸福感,追求教育的“儿童化”境界,为儿童提供生理、心理和伦理层面的幸福体验,让教育真正成为儿童幸福的来源,是教育者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与使命。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下“三大视角”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摘编     
《今日教育》2010,(5):41-41
让幸福走进儿童当下生活世界 追求儿童幸福、尊重儿童,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当下性”,这是教育的“根”之所在,“根深”才能“叶茂”。对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是逐步开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进的。而且,这个展开的过程必须由儿童自己来完成.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的传授和习得而实现跳跃性的前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教育的应然状态大相径庭甚至相悖,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教育终极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幸福--学生的幸福、社会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满性并帮助他们做好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准备,学校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所以被当作一项道德的事业,是因为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增进儿童的幸福。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框架下,儿童幸福难以成为教育目的,因为单调的、强制的、工具化的受教育过程,导致了儿童“完全性幸福”、“内在幸福”和“过程幸福”的失落。要想完善儿童德性与增进儿童幸福,则需要重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柳君 《考试周刊》2013,(85):186-187
对学前儿童来说,生长是首要的.教育离不开生长,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使儿童对“教育”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自然轻松.幼儿走进幼儿园,有回到“家”的感觉;“教师像妈妈”,亲切易近.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生活学习、快乐成长的宝岛.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领悟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并将其精髓渗透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在教学课程、幼儿活动材料、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均可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育与幸福的关系,许多教育学家早已有过论述。内尔·诺丁斯提出过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在她看来,“教育工作者的大部分责任是帮助学生去理解有关幸福的困惑和难题”。  相似文献   

20.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追求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行动。“儿童阶梯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学校营造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新教育认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共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