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春秋>2008年第6期的<旧上海租界路名琐谈(之三)>中讲:旧上海租界路名中有二条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一条是法租界的"朱葆三路",另一条是公共租界的"虞洽卿路".  相似文献   

2.
八十多年前,现今横贯上海市中心的延安东路,是一条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1914年时,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此浜被填没造路。路名以英皇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在这条爱多亚路的东端黄浦滩边,地跨两界的中央,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有一座颇具风采的宏大纪念碑拔地而起,这座纪念碑就是堪称“上海第一碑”的外滩“欧战纪念碑”(又称“和平女神像”)。  相似文献   

3.
以一战阵亡的20位法国军官命名 除上之外,法租界还有20条道路,以一次大战中战死的法国军官名字命名,观略举数例,如Winling(汶林路,现名宛平路),de Grouchy(格罗希路,现名延庆路),Bourgeat(蒲石路,州名长乐路),tie Sieyes(西爱咸斯路,现名永麝路),de Boissezon(白赛仲路,现名复兴西路),Freiupt(福履理路,现名建国西路),以及Dolfus(陶尔斐斯路,现南昌路东段)。  相似文献   

4.
以工部局总董名字命名的道路,有凯旋(Keswick)路,路名与中文“得胜而归”同义。有狄思威(Dixwell)路,现名溧阳路,梅白格(Myburgh)路,现名新昌路,麦克利克(Mac Gregor)路,现名临潼路,施高塔(Scott)路,现名山阴路,白克(Burkill)路,现名凤阳路。不过,这些姓氏,在用作命名道路和出现在中文史书时,泽名差异颇大。如狄思威作“迪克斯威尔”,  相似文献   

5.
上海租界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都是非常奇特的东西,在政治、社会、文化与国际关系史方面,影响很大,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近代中国共设立过26个租界,其中上海租界设立最早,规模最大。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总面积最大时达48653亩,是中国其他所有租界面积总和的一点五倍以上,这些租界包括天津9租界、汉口5租界、厦门两租界、广州两租界与镇江、九江、杭州、苏州、重庆租界。在众多的租界中,上海租界殖民地色彩最强。但是,上海租界又不同于香港、新加坡等殖民地,在政治格局、社会结构、文化特征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上海租界史研究,一…  相似文献   

6.
从“苏报案”看清末上海租界的言论出版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言论出版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苏报案”发生的背景、过程、审判沿用法律等角度出发描述了“苏报案”中显示出的中西方对言论出版自由观念的不同,并揭示了上海租界具有更多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因及其有限性,最后指出租界的特殊环境对中国革命报刊来讲,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但完全依赖则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7.
黄鸿森 《传媒》2003,(4):39-39
《万象》月刊2002年第4期刊出《“一生真伪有谁知”——读曹汝霖回忆录》一文说: (1)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德国租界的青岛,日本总理大臣大隈重信令驻华日使日置益(两人对华均有野心)向袁世凯面交觉书时,曹亦在场。(第132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湛江市”条说: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1843年上海对外开埠。1845年英国人在黄浦江边的苏州河南岸建立了英租界;1848年美国人则在苏州河北岸开辟了美租界。紧接着,1849年法国人在今延安东路以南,接近旧城区(1555年上海筑城),也建起了租界,现在的中山东二路当时就叫“法兰西外滩”,这是法租界的前沿地带,今金陵东路是法租界的主街。  相似文献   

9.
1923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设立了一家公开的出版发行机构。命名为“上海书店”。其地点在上海华界南市小北门外,民国路振业里口第11号,对面即为法租界,法租界当局称民国路为“法华民国路”。上海书店旧址,系辛亥革命的第二年,上海拆城墙、填城疫、筑马路时在旧城墙外建造的一排二层楼房之一,即令人民路1025号的楼下、楼上及1027弄的过街楼。全系砖木结构。现建筑基本如旧,由南市区文化局集资开设上海文化生活书店,店内辟墙壁一角.展出上海书店部份史料、图片,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基地。在192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  相似文献   

10.
尤乙 《档案与史学》2008,(12):40-46
“一个英同人能长期呆在国外而不作设立跑马赛的尝试,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名叫H·朗的英国人早在1874年就在他写的《Shanghai Considered Socially》一书中如此断言,并且言之凿凿地引史为证:“上海租界早期的记录表明这种英国传统消遣早就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上海租界档案的形成1842年8月29日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逼中国清政府在南京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英人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3年10月8日中英又签订《虎门附加条约》,规定允许英人携券五港居住,“不加拘期”。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根据这两个不平等条约,要挟上海道台干1845年订立第一个《土地章程八划出830英亩的区域,供洋人永久租地居住使用。1846年12月,英国驻沪领事阿利国,指使居留地的外侨,建立起“道路码头委员会”,开始形成了英租界档…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2,(8):52
今春,中国近代公认的第一大报《申报》将迎来创刊140年。同时,今年也是报业巨擘史量才收购《申报》100周年,"史量才时代"被认为是《申报》影响中国的最重要时期。1872年,《申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其创办方针是"此  相似文献   

13.
人民授予他一条路寇成茂豫鄂边界有两个一步之隔的孟楼镇,孟楼镇新出一条“宝健路”。“宝健路”的来历是以经济日报农村部记者许宝健的名字命名的。到目前,以新闻记者的名字命路,中国还没有第二。许宝健,黑龙江人氏,32岁,研究生毕业。从事农村和农业的报道前后8...  相似文献   

14.
划定天津日租界的中日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民 《历史档案》2004,3(1):74-80
日本自1895年《马关条约》后开始在中国建立租界,翌年,中日两国订立的《通商行船条约》和《公立文凭》中,中国政府作为日本答应在华日商交纳制造税的交换条件,允准日本除了在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设立租界外,“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路名     
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会中总共有多少条道路,确切数字只怕没有人能说清。这众多的道路每一条都有自己的名字,许多路名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而从中所折射出的,正是上海城市的特别魅力。 上海城市的发展始自南市老城厢,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许多道路已历经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它们的名字中,我们不难想象我们先人生活的许多侧面。 露香园原是明代顾名儒、顾名世兄弟所建的私家园林,顾氏内眷所制的“顾绣”更是名扬四方,清代中叶,此园成为火药局,1844年发生了一次爆炸,园尽毁于火,只留下露香园路的路名存于世间。像这样物毁而路依旧存世的还有曾建立着应奎、昼锦、清显三处牌楼的三牌楼路,明正德九年(1514年)至嘉靖四十二年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天津租界报刊的产生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新闻知识》2006,(4):45-46
18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扩展侵略势力,对毗邻北京、为华北地区主要交通枢纽的天津觊觎已久。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之后,强迫清政府订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辟为商埠,并于1860年在天津划定外国租界。直到1947年天津的外国租界才通过外交程序一一收回,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租界被彻底清除。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在租界中,外国人取得的行政管理权是一种“属地权”,即所有中外人士,不论他是华人还是其他“有约国”外人,一旦进入某…  相似文献   

17.
自愧不如     
前几年台湾《联合报》上,登了一篇女作家张爱玲的旧作:《编辑之痒》。张女士说,她为《皇冠》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话虽不多,‘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结果,刊出时,“言必有失”被改成“言必有中”。另外,上海的旧路名“张家浜”,被印成“张家滨”。张爱玲不无沮丧地说:  相似文献   

18.
据《经济日报》报道,5月28日8时,豫、鄂两省孟楼镇在噼噼啪啪鞭炮声中为宝健路举行了隆重挂牌仪式。至此,全国第一条以记者名字命名的长近千米、宽约10余米的“宝健路”,在豫南重镇——孟楼诞生。去年5月,《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在湖北老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以前,上海外滩原是一片荒凉的浅滩,从苏州河到延安东路口,沿江芦苇丛生,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供纤夫们踏踏而行。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1月8日,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尔福(George-BaWur)到上海,以种种手段胁迫上海道台划地作“英租界”。自外滩地区成为“英租界”以后,这里筑起了用煤屑、炉渣铺筑的临江通道。之后不断拓展、改建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当时命名为“黄油漆路”。到19世纪末,上海工部局对外滩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外滩建成了20-30米宽的沥青路面,这里洋行、旅馆、货栈、银行……拔地而起,成了…  相似文献   

20.
但凡有朋友来上海旅游或者公干,我都会跟他们解说上海路名的奥妙:东西向的路以城市命名,例如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南京路……南北向的路则以省命名,例如西藏路、云南路、广西路、浙江路……很多朋友听了都说这个路名规律真是利民,起码坐出租车不会被无良司机绕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