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高校校园网络文明环境培育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网络被广泛应用在高校教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一块不可缺少的阵地.但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与校园网络文明不和谐的因素.高校网络文明环境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通过有、无、变三个范畴展现了其正、反、合的三段论思想。他指出,合题是正题与反题的必然归宿,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正题的肯定。人类文明发展同样经历了这样三个环节,生态文明就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合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刘跃 《科教文汇》2010,(10):198-199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通过"有、无、变"三个范畴展现了其"正、反、合"的三段论思想。他指出,合题是正题与反题的必然归宿,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正题的肯定。人类文明发展同样经历了这样三个环节,生态文明就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合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关于探索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和思想统称为生态文明思想。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分类,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一是基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互动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三是从国家战略实施的角度提出的生态现代化思想。最后,提出国际生态文明流派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八大中,第一次提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组成因素。在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纳入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网络信息教育这三个环节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积极、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6月28日,信息产业部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深入开展阳光绿色网络工程进行部署。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人数增加迅速,曾经被称为“虚拟”的互联网,却是脱掉“虚拟”的外衣,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一边是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反腐的接力和网络体现民意的积极效用,另一边却也滋生了虚假信息传播、网络大谣们造谣惑众、网络赌博诈骗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唱响网络文明的时代旋律,不仅是每一个当下参与网络的网民应该思考的问题,文化部门也应当会同网络主管部门有所行动,助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8.
刘辉 《科教文汇》2007,(8S):145-145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导致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是不同类型的文明,他认为未来的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为美国和西方的国家利益服务。具有“和合”精神的中华文明不是引起未来国际冲突的因素,恰恰相反,中华文明是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其次,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朝全 《软科学》2009,23(8):69-73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正在步入生态文明的发展轨道。生态文明是人类觉醒与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向量;"天人合一"则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循环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路径。于是,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谐社会之间构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计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最新阶段。生态文明继承文明史上各个阶段的有益贡献,生态文明也扬弃文明史上各阶段所存在的缺憾。例如要继承原始文明中的“淳朴”,农业文明中的“勤勉”,工业文明中的“进取”,同时也要克服原始文明中的“盲目性”、农业文明中的“依赖性”、工业文明中的“掠夺性”。生态文明的一般标志是“理性、绿色、平衡、和谐”的集合名词。文章共包括了6个部分:引言、时代呼唤生态文明、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生态文明的历史推动力、生态文明水平的数量模拟。并坚信,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在现阶段的理性选择,也是发展现状的迫切要求 。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八大指出,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问题。文章通过阐述和分析我国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了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本期专题笔谈探讨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当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战略、政策与思想观念与生态文明观的冲突与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等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生态文明范畴学界流行的四种主要观点:生态系统文明、自然与人和谐论、三大文明统一论、时代特征论.提出目前生态文明价值伦观的两种对立倾向.人类中心主义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分析了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明发展伦理.最后指出科学发展观中生态文明的确切内涵,解释二者关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中军 《科教文汇》2011,(10):26-27
建设网络文明,他律和自律必须协同作用,建构一套网民自律培育的机制,就是网络主体自律行为的一种运行方式。网民自律培育需要三种机制协同,即主体能动决定机制、道德价值选择机制以及外部因素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百科知识》2015,(2):44
<正>本书共有1065个条目、164万字,有随文插图200余幅、彩图195幅。内容包括性科学史、性医学、性生物学、妇科疾病与性、男科疾病与性、性传播疾病和性器皮肤病、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风俗、性生活、性健康教育等。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系统、全面、正确的性科学知识,对帮助缺乏性知识和有不正确性观念的人走出误区;引导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性文明传统;开拓当代性文明;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本书共有1065个条目、164万字,有随文插图200余幅、彩图195幅。内容包括性科学史、性医学、性生物学、妇科疾病与性、男科疾病与性、性传播疾病和性器皮肤病、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风俗、性生活、性健康教育等。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系统、全面、正确的性科学知识,对帮助缺乏性知识和有不正确性观念的人走出误区;引导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性文明传统;开拓当代性文明;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不仅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应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和社会氛围,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和实践指南,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本文对生态文明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付诸实  相似文献   

19.
毛伟明  代纪东 《科教文汇》2010,(13):189-190
在当前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就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精神文化层面,要关注个体身心的和谐,促进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制度文化层面,要坚持以民为本,创造和谐的政治文明。只有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三管齐下,才能推动社会整体性的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20.
徐红云 《科技风》2023,(29):140-142
“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是被纳入贵州省内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通识必修课程。结合贵州民族大学在“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单调、考核方式单一、实践活动较少等问题。这些减缓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发展,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和深刻理解。据此,提出了如下改革建议: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加课程评价方式改革,进一步改进教学。通过“探索—翻转—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认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