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裸者和死者》是诺曼.梅勒的成名作,也是一部美国文学经典作品。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展示文本所揭示的人的人性和兽性之争。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向来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却又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发展体现为一种人性和兽性的力量消长和激烈斗争。当对卡瑟琳的爱不能实现后,希克厉身上的兽性压倒了人性,他变成一个十足的暴君和虐待狂,对周围的人展开一系列疯狂得近乎变态的报复。但最终还是以爱情为代表的人性战胜了兽性,希克厉的人性得到复归。  相似文献   

3.
《八小时以外》2012,(8):122
在每个人的性格里,都会找到某种动物的影子。也许,这种动物就是你潜藏起来的人性。那么,就请回答下面的问题,看看你的潜藏"兽性"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4.
体内的小人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我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人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人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5.
体内的小人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用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摆事实的方法来说明人性与兽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逻辑学的角度说明人类兼具人性与兽性,人性中不存在兽性。从人性论的视角观察、分析人类社会的变化及其发展前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引发人类社会时代的变迁,带来人性的解放,人类社会将迎来新的和平发展时代。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新时代,和平发展将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大势潮流。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遭遇到维护旧时代强权统治世界的强大势力的阻止、打压。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需要世界各国的执政者及人民付出更多的辛劳与智慧,克服障碍。  相似文献   

7.
阚智文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43-44,5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社会哲理悲剧。剧中种种冲突在本质上都表现为人性与兽性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人物内部性格和人物自身前后变化之中。莎士比亚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以及情节的安排,将这种斗争呈现在读者面前,完成了对人性的探索,并使人性最终在剧中得到了证明。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一极表现是善良,另一极表现是凶残。善良才是人类具有文明意义的品质,而凶残则是人类残存兽性的表现。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敲狗》通过人与狗的比较,表达了这人性的两极。  相似文献   

9.
凯列班不能仅仅被视为纯粹邪恶的象征,他不同于老一代的邪恶势力———他的母亲西考拉克斯;他的兽性与安东尼奥败坏的人性也是有区别的。普洛斯彼罗提供的凯列班的形象也仅仅是他自己的发明,我们不能以此来界定他。在凯列班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看到了原始状态下趋向邪恶的力量。他的野性是人性的原始形式,而他是介于兽与人之间的“半人类”。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实践能力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反观当下对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受挫折能力的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作者通过生活与哲学的学习,结合中学生教育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结论如下:当今社会应该重视个人的兽性教育,培养个人敢于对社会不良现象说"不"并能付诸实践的能力;兽性教育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又能增强其意志力丰盈其"魄力",敢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似乎时刻处于危机之中,而社会危机的本质是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正是人性的示现。社会危机是社会的常态,因为那是人性的常态映射。人性具有神圣、世俗与兽三性,在光荣年代,神圣性与世俗性得到极大的彰显。当下的中国社会,正是由于存在世俗性与兽性的猖獗,却为礼崩乐坏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而教育内在的迷人性和人性的本来也生动地展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康杰 《海外英语》2012,(18):191-193,195
As leading fig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during the Neoclassical period,Alexander Pope and Jonathan Swift both showed great concern with the nature of man and his place in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irreplaceable role of reason in guiding man in his self-positioning in the universe,and pointed out the tragic,pathetic,or detestable fall man was vulnerable to in case of violating the law of nature.Pop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setting right man’ s position as against God and beast,while Swift showed more interest in the chain of being within the human society;Pope kept warning man against his pride and possible ruin as a result of his ambition,while Swift worried more about man’ s degradation due to loss of reason.  相似文献   

13.
摈弃与恪守     
自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 ,无论是作为我们民族整体的生存理念 ,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价值观 ,都发生了幅面宽阔而内里深刻的变异 ,随之而来的人性观念与人性思想的变异。在这些变异中 ,究竟哪些是我们应该摈弃的 ,哪些是值得我们恪守的 ,哪些又是我们应当整合的 ,作为敏感一代的中国当代小说家们都在做不同层面与角度的思考 ,并以自己对文学文本的创建来表达这样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几位当代小说家的文学文本的具体分析 ,来审视中国当代社会在人性维度上的变异 ,以给我们的现存生活提供审美形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虎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3):11-14,19
文章从分析美国长篇小说《飘》的思想主题与人物形象入手,对文艺批评中长期僵化的意识形态批评进行了批判。文章从文艺批评的方法论意义上指出,意识形态批评是将政治标准凌驾于艺术标准之上,从而将文学作品变成某种政治宣传。文中具体分析了意识形态批评中两个基本概念“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指出“人性”大于“阶级性”。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欧美文学一直围绕着自然在做文章,比如希腊神话中的遵循自然,中世纪的违反自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超越自然,启蒙时期的回归自然,浪漫主义的歌颂自然,现实主义的反映自然,现代主义的神话自然,等等。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脱胎于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体裁。报告文学的特性是其真实性、新闻性与文学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所在,文学性是其对现实的艺术性反映。二者既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又有各自的实质与内涵,共同建构起报告文学的总体骨架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狄金森是美国著名诗人,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500多首描写自然的诗。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自然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笔下的自然对人类时而慈爱友善,时而充满敌意,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又给人类以伤害。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悟读,揭示了这位女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综观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向文学本体回归的历程,也是作家们将对人、对人性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和多样化的历程,他们笔下的“人”觉醒了,并不断地在“人”的文化人格、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世俗性等方面进行着探索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兹华斯在诗歌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自然是伟大的,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欢娱;人与大自然中的万物是平等的;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破坏自然的人在道义上是不道德的,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他倡导建立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这些观念为后世生态伦理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的诗也为生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的形象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的本质是形象。因为第一,学语言的特性是它们的构象性,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感性形态,因此语言不能成为学的本质。第二,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在形式都是人为学的本质是形象,可能遇到来自两个同反驳。一是认为形象没有普遍性,一是认为形象没有特殊性。但认真分析,这两种说法 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