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读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9)一书,不禁想起这位湖南湘乡人士的名同乡曾国藩的领军作风:“扎硬寨,打死仗”。其用力之精勤、辨析之深微,迥异时流,令人心折。至于此书的具体成就,单是其中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穷本溯源,厘清“境界说”与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澄清80余年围绕不去的迷氛,就已是极大创获。总之,这是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鹧鸪天》词补释柏丽王国维《鹧鸪天》:阁道风飘五丈旗①,层楼突兀与云齐。空馀明月连钱列②,不照红葩倒井披③。频摸索,且攀跻;千门万户是耶非?人间总是堪疑处,唯有兹疑不可疑④!叶嘉莹先生《续灵溪词说之十四——论王国维词》(《四川大学学报》1991...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单独面对这个世界时 ,都是弱小的 ,无力的 ,无奈的 ,实际的 ,卑微的 ,肉体的生存的需要耗尽了人的大部分能量与智慧 ,也耗尽了大部分人的能量与智慧。能从基于生存需要的层面上超脱出来打量人栖身其中的世界的不是一般的芸芸众生 ,而是天才 ,是满怀诗意的天才 ,他们用文学的、审美的、超功利的眼光凝眸这个世界。王国维就是这样的天才。他一生的重要著作《〈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折射出这位天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这个世界的诗意凝眸。《〈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思想王国维在写《〈红楼梦〉评论》时 ,其心态是基于忧世的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极其丰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比较零乱,但是这些美学思想精华在某些方面不亚于西方美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本文仅就清代画家石涛及其画论———《石涛画语录》中的美学思想,粗浅论之。一石涛(1640-1708),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人。  相似文献   

5.
姜明的诗歌集《万物生长:汶川地震人物志》,不但具有抗灾救灾文学的社会学意义,而且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人类学的三个“还原”:还原灾难,呈现生命的个体之痛;还原诗人,再现记者的群体之难;还原诗歌,实现文学的本体之维.这“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美学还原,完成了灾难文学的一次“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6.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7.
楚图南论文化交流(名人访谈) 加速改革开放步伐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本刊特稿) 古街新塔话天津 (本刊特稿) 开拓前进 迎接明天——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院团) 中国美术教育的摇篮(艺术院团) 再现唐代宫廷艺术的《仿唐乐舞》(舞蹈) 戏剧的希望在人间(戏剧)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至乐》篇属于述庄派的作品,述庄派是庄子后学中的嫡派。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来看,述庄派的作品是外杂篇中年代较早的一类。这一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继承和阐发内篇的思想,对庄子的思想也有所改造和发展,然而没有重要突破,基本上是述而不作的。述庄派作品是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63页)。前人对该篇的研究或从美学思想的角度阐发庄  相似文献   

9.
张宣 《华夏文化》2003,(3):62-63
某某同志 :承你多次送给我《华夏文化》 ,我也常常读它 ,留有好印象。最近又把没有读仔细的两期——— 2 0 0 2 .4期和 2 0 0 3 .1期摘要重读了几篇 ,感到有几篇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探讨相当深刻 ,立论也较精当 ,实合我心 ,使我受到良多启发。这里向你简谈一下 ,供你参考 ,并请你批评。(一 )是对我国古代哲人和文学家在价值观和美学思想方面的发掘有深度。例如 :0 2 .4期高照的《庄子能使你快乐》 ,申屠青松的《读 (杨恽 )与孙会宗书》 ,0 3 .1期汪沛的《古代诗人的心路历程》都是。《心路历程》这一篇提纲挈领提出了“以身殉志的屈原”、…  相似文献   

10.
这里选辑的王国维书信手稿,为中华书局1984年版《王国维全集》(书信卷)所未收者,台湾的《王国维先生全集》也未收录,首次在这里发表。这批信件写于1921年。其时,王国维先生在上海。他的长子王濳明在天津任职。王濳明与罗振玉的女儿结婚,一起在天津生活。信中提及的罗君楚为罗振玉之子。这些信件是理解王国维先生和他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与周围人物之间关系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对研究王国维先生为人很有意义。发表这些信件,承王国维先生的公子王登明先生的同意。王国维先生女公子王东明女士,后台湾回北京扫墓时,也对此事给予了支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给予了帮助,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文艺理论成果丰硕,作者阵容整齐,研究范围全面,一片繁荣局面。陆晓光的《马克思美学视阈中的“汉特医师”们——重读〈资本论〉》(《社会科学》第4期)提出,《资本论》深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美学思考,其中的重要文献是“汉特医师的划时代报告”。《手稿》主要围绕“畸形的人”讨论人道与劳动、美与劳动的关系。这预设了马克思美学理念与《资本论》视阈的逻辑联系。在《资本论》中引用次数和篇幅最多的是英国的汉特医师的《公共卫生调查报告》,它集中揭露的正是英国城市工人与农业工人的“身心畸形”。  相似文献   

12.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3.
"心"是《管子》四篇(《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道、气、德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管子》将"心"分为体和用两个基本层面,并试图通过正静安和、专一心意等修心养心方法达到聚精养气、抟气如神的精神境界。《管子》四篇的心论对道家和儒家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术界的一件盛事王宁一《东方美学和大宇宙存在哲学整体理论译释论》一书是梁渡先生潜心多年、批阅十载的一部“述而不作”之作,它有如下引人注目的特点:广博性全书共计35万字,由三大部分组成:1.东方乐教美学名著──《声无哀乐论》译、释、论;2.大宇宙存...  相似文献   

15.
本结合有关献资料,对20世纪30年代初《金瓶梅》词话本发现的经过、版本特征及其重要价值进行详细介绍,并分别从成书方式、作、成书年代、版本关系、素材来源等6个方面着手,重点对词话本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其为核心的《金瓶梅》研究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其核心思想的来源是儒、佛、道三家.儒家美学以仁义为基础,提倡"尽善尽美","充实之谓美".佛家美学以"真如"为核心,推崇"远、虚、淡、静"的审美情趣.道家美学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就此而言,可以说作为中国美学中永恒追求的至极意境,正是道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17.
想象世界,是人类构想的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世界图景,是人类突破自身极限、超越现实社会的渴望和幻想。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论》)。人类的想象世界,从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形成宗教,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整合的过程。图  相似文献   

18.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上的认识论研究致力于探索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性质和范围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等问题。《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纵横捭阖 ,展示了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哲学思辨的空间 ,而其中体现的认识论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更是价值不菲。我们现在将就《庄子》内篇讨论一下庄子关于知识层次的划分。庄子首先明确区分感觉、知觉、直觉所导致的认识论的不同层次 ,并认为直觉的层次最高。《人间世》中 ,颜回问仲尼 ,什么是心斋 ?仲尼回答说 :“若一志 ,无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类著作,一般多从孔子或老子开始(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等)写起,很少涉及诸子前的美学观念和思想。诸子关于美善关系、美的境界和特点等的论说,自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深远的历史渊源。这个方面比较系统的见解可参考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