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怡 《新闻世界》2014,(6):231-233
2013年3月彭丽媛作为"主席夫人"随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进行国事访问,对于彭丽媛的首次出访,受众大都是通过报纸或者网络上刊载的照片、报道或视频去了解"主席夫人"的点滴信息,本文尝试从非言语传播的角度,分析彭丽媛公众形象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2.
付玉 《新闻世界》2014,(7):389-391
2013年3月22日到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先后访问俄罗斯和非洲等国,"第一夫人登场"受国内外媒体和舆论的关注。中国"第一夫人"在国家外交中通过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外交方式,担任着多种角色,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佳 《新闻世界》2012,(7):77-78
"亲和力"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决定其影响力和收视率。电视谈话节目要增强"亲和力",应"以民为本,大众话题",应"平等交流,服务人心",应"策划争议,彰显人文",此三点是增强"亲和力"的最基本条件,而完全实现此三点,就必须坚持"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吴国桢 《新闻窗》2013,(6):20-21
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的竞争压力下,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数字化方向转型,成为其在未来发展中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媒体框架下,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报业也不再仅仅是"报纸业",而是从"报纸营销"转向"内容营销",内容从单一的报纸发布转向多样式、多手段、  相似文献   

5.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6.
党报作为"新闻纸",不仅具有新闻共性,也具有鲜明个性,那就是党报的政治性、舆论引导性和服务性。不同的办报理念,代表不同的个性。《南方周末》的"高度决定影响力",《湖北日报》的"责任造就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夜班八悟     
夜班,神圣而又神秘。有人说,它是政治家办报的"前沿阵地",是编辑部新闻产品的"总装车间",是报纸出版最后工序的"安全阀门",亦是报人成长成才的"冶炼熔炉"。  相似文献   

8.
史军 《新闻世界》2010,(10):24-25
"民生"电视新闻的灵魂就在于"说话",就是要把"话""说"好,而这个"说",就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9.
“宫”制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瓷器门"……一系列事件,把北京故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断在评论和审视着北京故宫,并追问:故宫是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最危险的时候"?没有皇帝的故宫更神秘。从"失窃门",到"会所门",再到意外损毁瓷器,如果不是"网友曝",恐怕仍然不为公众所知,故宫也因此屡被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0.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朋"和"友",最早不是一个意思。"朋",在"六书"中属象形字。早期的"朋"字,像人颈上戴一朋(串)贝之形,即为贝贝字。后来省去两个人字,保留两个月字,即今之朋字。  相似文献   

12.
王艺臻 《新闻世界》2014,(2):177-178
2013年3月底,彭丽媛作为"第一夫人"首次亮相国际舞台。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为这位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又为其个人魅力增加了砝码。如今,德艺双馨的"第一夫人"通过一系列非语言符号传播在世界舞台上塑造出亲民、友好的外交公共形象,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陈刚 《新闻世界》2010,(8):30-31
经济报道是目前城市电视台在新闻宣传和报道方面的重要内容,但现在许多城市电视台在经济报道方面存在着"软肋",制约着经济报道在舆论引导和服务经济生活方面作用的发挥。要使经济报道出彩出新,就得让经济报道"目中有人",不要"目空一切",就应该给经济报道增加一点"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一说起"三同",你立马会想到"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它的通解。"三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盛行,报纸常登、文件常用、人们常讲,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词儿,但是对于它的具体含义和产生始末大家可能并不十分清楚。笔者翻阅了很多的资料,能够查到的解释大部分是古人说的"同庚"、"同窗"、"同行",  相似文献   

15.
"抓问题",是军事报道的常用手法。但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抓问题"的军事报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军事新闻面临更为复杂的多样化解读。因此,军事新闻报道中的"抓问题"应做以下改进:客观描述"问题",不能刻意渲染;稳妥揭示"问题",不能失去尺度;着眼解决"问题",不能一味批评。  相似文献   

16.
很久没找到兴奋点的电视综艺界,今年由于相亲节目的异军突起,似乎又重回当年超女时期的热闹。除了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正在为难分高下的江湖地位而暗中较劲之外,越来越多竞争者也加入到争吃蛋糕的行列,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冷静的分析者会从社会心理和观众猎奇的角度解释"相亲热",但随着场内场外不断爆出争议性话题,舆论对相亲节目的审视越发附带疑惑。因为"艳照门",因为拜金女盛行,因为"富二代狂言",因为婚托,因为造假……激烈的批判者,给相亲冠以"炫丑"和"逐臭"的标签;温和的评论家,也抛出一顶沉甸甸的"文化危机"帽子。一时间,相亲之"火",引来相亲之"惑",甚至几乎惹出相亲之"祸"。相亲节目何以会火?负面舆论因何而来?是否已成强弩之末?学界业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见解。我们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不同的认知以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来,媒体由于竞争的加剧,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几乎都把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看成是自己的"当家菜",以达到吸引"眼球"、抓住"耳朵"的目的。于是一些媒体就"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18.
陈丽 《新闻窗》2013,(6):87-87
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指挥"与"总设计",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是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新闻编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保持优秀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杨胜 《新闻世界》2010,(9):58-59
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随着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剧,新闻言论成为媒体竞争的新宠,不断创新变化的新闻评论日渐也成为晚报都市类报纸赢得更多读者的一柄利器,越来越受到都市类报纸的"重用"。近年来,都市报的新闻评论版面一直不断地创新,表现在内容上渐趋"新闻化",指向上渐趋"本地化",形式上渐趋"平民化",写手上渐趋"草根化"。但一些弊端也已显现,如评论员中罕见记者,版式趋同呆板等。  相似文献   

20.
找乐子寻开心是人性也是本能。网上一款开心农场"偷菜"的小游戏,让全国几百万的玩家天天乐此不疲。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女士,迷上了"偷菜",无论上班或在家,她随时去"偷",且时刻防"偷",深更半夜"偷菜"也是常事。几天前外出,宾馆没有电脑,她心烦意乱,像丢了魂一样坐立不安。匆忙处理完公务,一头钻进网吧"偷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