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的“课例大家评”有两篇课例,一篇是王坤老师、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这两篇课例的内容都是关于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选自本刊“2009年中学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择这样内容的两篇课例让大家点评,基本的思想是配合当前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引发大家对于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读了《山东教育》上徐会、刘飞两位老师的文章《对“我和学生演数学”一文的质疑》,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边老师把“做数学”这一新理念真正实践到教学实际当中,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并发扬。徐、刘两位老师的质疑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的思想,当然也体现  相似文献   

3.
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在总结课文时,均设计了一个问题。 第一位老师问:“《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课堂里仅有几位学生举手,所答也  相似文献   

4.
谢存德 《江西教育》2003,(12):22-23
笔者新近看了一篇题为《数学,将给孩子的明天留下什么?》(载《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1期)的文章。作者彭景廉在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被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知识的深奥和数学学习的苦涩……”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一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的展示课上,我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一幕:一位教师讲“简单的数据统计”(小学中段)时,她将过去教师讲数学改为学生自己做数学的探索式学习,全班学习兴趣盎然,下课铃响后,学生纷纷说:“老师,您还会…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次市级的数学研讨活动,活动中的A、B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两位老师“创设情境”阶段的设计大致相同,之后,其教学都分别进入“提出问题”阶段,当老师提出“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怎样求呢?”这一问题后。  相似文献   

6.
初识《小学教学》,是在十年前。那天,我帮一位老师晒书,发现他留有一些《小学教学》杂志,都有好儿年了,有的纸已发黄,散发着霉味。我建议:“这些杂志都已过期了,处理掉吧!”“哎,这可是宝贵的资料,扔不得!”老师说着,心痛地捡起它们一一摊开晾晒。老师告诉我,他所教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这门深需要大量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金秋十月,我有幸在安徽黄山参加了“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2位老师所上的精彩的数学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其中江苏张齐华老师上的《认识分数》一课,更是博得了全场4000多名听课老师的两次热烈的掌声。听完课,我与其他老师一样,被张老师新颖的教学设计、出色的语言艺术和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8.
认真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吴山青老师的《一个换方问题的解法》和2007年第6期汤兆祥、周春芝老师的《“换方问题”解法之我见》(以下简称“吴文”、“汤文”)两篇文童后,很欣赏、敬佩三位教师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全县数学教学能手评课活动中,接连几位老师都讲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课,前几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体验,逐步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巩固训练,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我心里总感觉到课堂上还缺点什么,直到最后一位老师的执教设计才让我心头一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0年第 3期刊登了史芝佐老师的课例“余弦定理 (第一课时 )”以及安凤吉老师的点评 .从课例本身看 ,史芝佐老师对这堂课是进行了认真准备的 ,特别是在余弦定理的引入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这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另外 ,由安凤吉老师的点评我们更可看出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极大关心和鼓励 .正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 ,笔者也愿以此课为例 ,并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对数学课上应当如何设问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事实上 ,自己刚刚完成并向《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投寄出了一篇稿子《数学方法论与数…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何升根、刘宏鹏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0期发表的《“0”的突破》一文后,不禁为二位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笔者有一点不同意见,想与两位老师及各位同行、专家们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黑板上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社戏》、《藤野先生》四篇文章的篇名,老师要同学们从中挑出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许多同学答道;“《小桔灯》”。老师:“你们选对了!从文章的作者来看,《小桔灯》是唯一的一篇不是鲁迅的作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挑的是《社戏》,因为它是唯一的一篇小说。”“你也答对了!你是按文章的体裁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4.
思枫 《学子》2004,(5):28-29
认识他是在梅雨季节里。那天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前,因为我的一篇《足迹》刊登在那里,所以我在那儿自我欣赏着。当时还有我班的两位女同学与他在一起,他说:“那篇《足迹》比一等奖好多了(我只获了三等奖),老师真是慧眼不识丁啊!”当时,我的同学指着我说:“这是她写的。”我很不好意思,低下了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安排了两篇回忆老师的散文,都以《我的老师》为题,分别由我国现代作家魏巍和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所著。这两篇《我的老师》,在内容及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同写“老师”,各领风骚。两文都是对老师的纪念和赞美,都写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但两位老师各领风骚,各具风流。魏巍的《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交流站(http://blog.cersp.com/16598.aspx)发表了罗才忠老师的《网络备课方案》,这一“方案”要也登在《数学学习》2005年第一期上。这是一篇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章.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我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是 写老师的,我对其中的一句话印 象颇深,即“老师的眼睛会说 话”。 初中课本里于漪老师的一篇 文章《往事依依》中也有这样的 描述,文章写道:“(我)在初中读 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 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 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  相似文献   

18.
记得去年有位老师在我县“语文主题学习”交流群里与我探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方法,那时的我很是惭愧.因为平时教学只用到了“一篇课文带一篇丛书文章”“一篇课文带两篇丛书文章”的方法,偶尔会提几个导学问题,让孩子们拿着丛书在课堂上自由阅读,从未认认真真地研究过丛书群文怎样阅读.这次县里“语文主题学习”选拔赛给了我一个思考的契机,在完成比赛课例——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民风民俗》后,我选择了“大话节日”这个话题来参加学校的研讨交流活动,并将自己的这堂课定位为“主题学习群文阅读汇报交流课”.在教学设计及授课的过程中,我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9.
听了两位教师执教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无独有偶,讨论的主要问题都是:为什么老师的外号叫“徐老虎”?我对老师的感情怎样?我从老师处有何受益?最后两位老师总结时都说:“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了我的国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最主要的是我们学习了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听后,我有两事不明。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教师们尝试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初见成效,受此启发我班有了“我和数学”。“我和数学”是学生自己精心制作的小本子,主要记录他们和数学之间的故事。一、记录数学的感受老师的苦口婆心,不及学生自身的一次深刻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最大胜利就是他能战胜自己,一个人从童年起就要学会支配自己、命令自己、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做应当做的事。在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写出学数学的真切感受,如《数学,我喜欢(恨)你》、《数学,我要打败你》、《这次考试》、《记今天早上的口算》、《我进(退)步了》……学数学的日子,大部分学生能坚持写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