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陈林  肖倩冰  蓝淑菁 《资源科学》2021,43(2):341-356
环境质量的改善不仅是环境政策单独作用的结果,通常还与政策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国2006—2016年1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面板数据,以“大气十条”政策作为环境规制的代理虚拟变量,结合双重差分法,研究“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利于降低京津冀晋鲁蒙、长三角、珠三角3个目标区域内城市的雾霾污染水平,并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探索该政策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雾霾污染治理。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大气十条”政策实施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雾霾污染治理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回归结果显示:①双重差分回归中,全样本下,“大气十条”的政策效果不显著;分区域样本下,政策对京津冀晋鲁蒙区域产生了显著的雾霾治理效应,而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没有产生明显的政策效果。②中介效应模型中,京津冀晋鲁蒙区域“大气十条”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且为部分中介效应;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则为完全中介效应;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不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③面板门槛回归中,京津冀晋鲁蒙与周边区域样本、长三角与周边区域样本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均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对雾霾污染治理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环境规制的"逐底竞争"理论拓展到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理论分析不同政绩考核情形下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行为变化,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中国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逐底竞争"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方政府在参与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确存在"逐底竞争"特征。当政绩考核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标准时,地方政府为了在晋升锦标赛中占据优势地位,会竞相放松雾霾污染治理力度,出现"逐底竞争",尽管中央已经将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但"逐底竞争"现象依然存在。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3.
雾霾治理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治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工具差异、空间关联和门槛效应的3个视角出发,本文提出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降低雾霾污染的3个理论假说,并基于中国2003—2016年30个省(市、区)和2007—2016年217个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面板和动态面板门槛计量方法对相关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政策工具方面,多数类型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工具对雾霾污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体来看,地方政府的环保立法和环保投资降低雾霾污染的效果更显著,而地方政府环保执法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不甚显著。②空间关联方面,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对本地雾霾污染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邻近地区环保立法通过环保政策的协调成本上升加剧了本地雾霾污染;邻近地区的环保执法虽能降低本地雾霾污染,但效果却不显著;而邻近地区的环保投资通过雾霾治理的空间外溢能显著降低本地雾霾污染。③门槛效应方面,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存在比较显著的门槛效应,当地区科技水平或城镇化水平较高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够有效地降低雾霾污染,反之则加剧雾霾污染。本文将政府环境治理细分为环保立法、执法与投资3种政策工具,细化了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为政府更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掌握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现状水平及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运用统计学、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PM2.5污染程度整体较重,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和舟山3个城市达到年均值二级标准,邢台、邯郸和石家庄3个城市PM2.5的超标天数比例超过70%;②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大体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③从浓度水平来看,沿海城市总体优于中部内陆地区,污染最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地区;④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气候、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全国PM2.5污染状况区域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5.
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与雾霾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雾霾治理作为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政府环保支出、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有效进行雾霾污染治理,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和雾霾污染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提出相应研究假说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中国216个或104个城市的研究数据,采用面板空间联立方程、动态面板门槛等估计方法,本文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地方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本地和邻地政府环保支出均能直接减轻本地雾霾污染,本地政府环保支出还能通过刺激绿色技术创新而间接减轻本地雾霾污染,但邻地政府环保支出的间接治霾效果不显著。此外,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的治理效果存在门槛效应:当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时,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反之则反是。时段比较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后,政府环保支出的治霾效果显著提升;地区比较发现,除了当地政府环保支出治霾效果面临技术约束外,重点区域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东童童 《软科学》2016,(3):26-30
对雾霾污染、工业集聚与工业效率的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将雾霾污染作为工业活动的附产品纳入到产出密度模型中,推导出雾霾污染、工业集聚与工业效率的交互影响理论模型;采用中国31个省市2001~2010年的数据,运用2SLS和3SLS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关系。工业集聚会加剧雾霾污染程度,工业效率的提高会降低雾霾污染程度;雾霾污染则会抑制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水平提高;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北京市海淀区居民对于雾霾污染的心理学反应,并以此为例,探讨一般人群对于空气污染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公众的关注和意愿,常常是环境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污染防治行动的前提。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海淀区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空气污染的感知觉察、情绪反应、责任归属和治理意愿等基本的理解状况。结果显示,受访者能够意识到目前本地区的雾霾污染,且关注度在近几年间不断提升。但人们对于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成灾机制认知有限,表现为污染物识别较低,预防措施不得当。公众提高空气质量的意愿比较明确,但希望采取政府主导的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吴勋  王杰 《资源科学》2018,40(4):851-861
中国式分权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带来的雾霾污染问题也引发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考究中国式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理,可以为中国城市雾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73个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无论是财政支出分权、还是收入分权亦或是财政自由度均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环境保护支出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②财政分权与环境保护支出交互项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交互项系数远小于财政分权系数;③经济发展程度与雾霾污染并未呈现出“倒U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完善地方政府环境考核体系,建立官员终身追责制度;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改革环境预算软约束问题;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12):114-120
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13~2018年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数据,利用非格兰杰因果检验、复杂网络等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动态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长三角城市群总体雾霾污染指数及天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冬季、春季及对应月份雾霾污染相对较重;长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空间网络相对稳定,各城市间都存在关联关系,整网关系紧密度逐年提升,但空间影响等级结构则渐趋松散;基于考察期污染指数均值及空间网络核心度的二维时空标准,可将长三角城市群细分为四种区别性治理类型。最后,提出长三角乃至全国城市群雾霾污染协同治理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大多数城市居民都住进了楼房,部分居民还有了自己的汽车,但由于政府在前些年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使城市居住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2013年开始我国部分城市出现雾霾天气,这一年四次雾霾过程笼罩全国30个省(市、区),这次雾霾天气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颗粒浓度大,受影响的地区多。直到现在,雾霾在一些城市不但没有被彻底根治,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就雾霾的产生、危害及治理进行论述,为公众在治理雾霾方面提出一些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狄乾斌  陈小龙  侯智文 《资源科学》2022,44(6):1155-1167
城市群是中国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其战略地位与日俱增,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研究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是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演化机理,借助2010—2019年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结合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区域差异及空间联系强度;并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路径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有序度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水平较低,系统处于不稳定、不协调的状态。②京津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度内部差异逐步减小,长三角内部差异基本保持稳定,珠三角内部差异波动较大。③京津冀和珠三角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的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高于长三角,空间联系强度等级较高。为此,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可以从政策、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通过做好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合作拓展等路径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2.
徐换歌  蒋硕亮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61-2170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逐渐向全国推广,然而在中国独特的治理结构下这种实验主义治理能否转化为治理效能,其空间溢出效果如何,鲜有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基于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设立作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其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力的提升作用显著,但动态效应显示,这种政策效应有逐年减弱趋势。(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果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呈现差序格局。(3)进一步的空间杜宾效应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仅促进了试点地区的城市创新力的提升,而且对相邻城市创新力提升影响显著。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都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地创新水平,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溢出效应,而人力资本则对邻近地区创新力提升具有挤出效应。稳健性检验支持上述的结论。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推动创新型城市有序扩散,强化政策的空间辐射效应;设计创新型城市政策的梯度发展战略,促进地区间的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1年-201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9个代表城市近10年的每日API数据,研究了各个城市群和城市APl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统计了每年轻度污染及以上级别的天数,结果表明:近10年三大城市群代表城市的API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京津冀城市群API最高,下降也最为明显,而珠三角城市群API最低,下降最不显著;各城市年均和季节API随纬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城市群内部距离海洋近的城市API较低;三大城市群API呈现冬春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北京和石家庄近10年年均污染天数最多,珠海污染天数最少,2001年-2008年三大城市群城市间的污染天数差距较大,2008年之后污染天数差距明显缩小,API有趋于同步的变化趋势,大气污染呈现一定的区域同质化特征。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实施之前系统分析三大城市群近10年API的变化特征可为日后科学评价和对比两种指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兵  祝葶  杜敏哲 《资源科学》2021,43(4):813-822
科学测算水资源系统全要素生产率,对保障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运行意义重大。本文构建了由“供水-用水-净水”3个子系统组成的城市水资源系统,基于网络RAM模型和两期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4—2016年中国95个城市分别在独立、综合和合作治理模式下的水资源系统生产率,对比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其驱动因素和耦合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①从全样本层面来看,中国城市水资源系统生产率的年均增速较低,并按综合型模式(0.488%)、合作型模式(0.463%)、独立型模式(0.292%)的顺序依次递减,但其增长都来源于技术进步,并且主要来源于用水子系统的贡献。②通过治理模式识别后,发现大多数城市适合综合型治理模式,且水资源系统生产率指数也有显著提高。因此,科学测算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城市水资源系统生产率,实施差异化的水资源系统管理政策,对推动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率、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三条路径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但存在异质性;(3)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两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且两者在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绿色经济效率中表现出“由抑制到促进,由微弱到增强”的阶梯性特征。文章不仅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中具体的影响路径;同时,也证实了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和DEA的中国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涛  蔡建明  倪攀  杨振山  温婷 《资源科学》2013,35(11):2166-2173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系统研究了201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案例城市的新陈代谢效率特征及发展机制。结果显示,中西部城市的非可再生资源能值占系统能值总量的比例较高;而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则以进出口能值为主要构成成分。2010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沈阳、西安、杭州和海口8个案例城市达到新陈代谢效率的DEA有效,其它23个非DEA有效的城市中,绝大多数的非可再生资源投入冗余率、废弃物投入冗余率和出口改善率有待提高。此外,对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素对于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未来应有的放矢地从以上方面调控城市新陈代谢效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非期望产出条件下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中改进的EBM模型,测度了2004—2015年中国五大类268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了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发现:①忽视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负效应,会引起对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估,而考虑非期望产出,能更加真实地测算出土地利用效率;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按城市职能类型来测度土地利用效率的科学性。②在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曲线相对陡峭且周期性变化较多,而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效率值曲线变化相对平缓且周期性变化较少。③综合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对外依赖程度和政府规制的影响,工业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地区能源结构的影响,文娱型城市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地方型城市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政府规制的影响。鉴于此,在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应充分考虑土地的非期望产出和城市的异质性,制定出差异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特别是近年来雾霾污染的危害日趋严重.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划分出雾霾防治政策的类型和中国雾霾防治政策的萌芽、起步、发展及完善等几个发展演进阶段;指出如何创新中国雾霾防治政策的几点思考,以期为中国雾霾防治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