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诵春天之柳1.读诗文,感知诗味。师:(出示多媒体画面)春天里,在阳光下,在细雨中,燕子翻飞,追逐柳枝;流水欢歌,环绕柳条。初春季节的柳树,更显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我们先来诵读一首贺知章的春之柳,自己先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生自读《咏柳》)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要求来读这首诗。第一,要读出节奏,  相似文献   

2.
近日,听了一节六年级的阅读课,执教者所上的课文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语句,让学生说一说外形神奇在什么地方。接着,让学生尝试角色扮演干旱与寒冷,想象说一说自己会怎样来对待这株柳树,这株柳树又是怎样挺过来的,相机学习文中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3.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4.
<正>【教材依据】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思路】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子《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七自然段,描写了柳树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顽强抗争,表现了它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听过不少教师的执教,总感觉"柳树"的根基扎得不那么深厚。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课堂基本上分三步走:先对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进行渲染,再引导学生想象"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对柳树的种种摧毁,最后试图提炼出柳树的精神。诚然,学生最后似乎也能说出类似于"坚强不屈"之类的词语。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充其量是贴贴标签而已。学生过多地关注了环境之恶劣,摧残之残酷,淡化了对柳树本身形象的感悟,难以触及柳树的精神层面,又何谈对柳树精神的  相似文献   

6.
<正>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作诗也十分出色。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这首诗妙在作者把柳宗元的姓(柳)、他被贬的地方(柳州)、他所种的树种(柳树)和种树的地点(柳江)全都隐喻在诗句里,更有趣的是,它们都有一个"柳"字,真是妙趣横生。因  相似文献   

7.
说起“柳”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之句,从两句意思上看,或许能悟出点人的情感来:人爱的是花,却不怎么喜欢柳。因为这里毕竟有点“无心去插柳,有意要栽花”的意思。其实,对于“柳”这并不公平。谁都知道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我国唐朝更是一个诗的繁荣时期,在唐诗中,关于“柳”的诗是很多的,这些诗中不乏有对“柳”的赞美。最著名的莫过于贺知章的《咏柳》四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看:那碧绿的春柳之干,似用碧玉妆砌成的,那袅袅披拂的柳树枝条,似少女身上所佩戴的…  相似文献   

8.
自汉代起,我国民间便有折柳送别之习俗。为何折柳送别,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古时候柳树多种在大路两旁,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二说“柳”与“留”同音,折柳有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蔓长,可拴住人的心儿。下面采撷几首咏柳诗,与君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这是南朝萧绎的《绿柳》诗,写得较早,描绘出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美景,着眼于花、叶、色,突出一个“绿”字,颇有诗意。  相似文献   

9.
想像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井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古诗《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在理解全诗意思之后,我启发学生说出从诗中可以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古诗教学不能局限在学生会背诵、能说出诗的意思层面上,而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诗的画面,多加指导,让学生在指导过程中自主理解诗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学会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悟古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种柳诗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诗也写得很好。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便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境:领入"藕花深处" 1.语言可以投石成浪.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育帮助学生自主进入角色,井在帮助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言之有物、育之有序、育之有情,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我先让同学们交流有关写"柳树"的古诗,比较古诗和平时我们所看到的柳树有何不同,然后让他们再来说说柳树生长的环境,最后引入课题:"有这样一株柳树,它却长在高原上,你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高原气候恶劣,它怎么能生活在高原上?""难道就只有一株吗?这株柳树长成什么样?"一个个问题正是学生在调动了情感之后进发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说话有很多好处。首先,小学生喜欢说,让学生说能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学生为了说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必须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从而能促进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再次,让学生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最后,学生在说中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到底让学生说些什么呢?一、说操作过程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而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教学时借助直观操作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说这个过程,可使其头脑中分散的、不连续的、暂时…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常听老师们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或教学视导中,很少听到古诗教学课,即便是刚巧进度到了,老师们常常也是敬而远之,绕道而行,生怕上砸了.偶尔在随机视导中听到的课,教师大都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思考: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而又兴味盎然呢?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思想政治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在小组间、在班级中进行说题,让学生说出做题时的想法和做法以及考后的认识和反思等,在交流分享说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说题的过程是教师有效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欣赏的过程,更是学生共同参与、共历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诗三首>,是一组学生自读课文.所编排的三首诗歌的内容、意象比较含蓄、隐晦,有的具有象征意义,有的具有多元化的理解.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鉴于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阅读、抓点理解的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本课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整体阅读中说出自己阅读这三首诗后的兴趣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然后就理解上的分歧点,分小组合作探究,从而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高考全国卷一第17题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这样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18.
常有教师抱怨,学生没有配合好自己,从“配合”一词可见,在教师的观念中,仍然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配角。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告别虚拟的主体性一位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上课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于是学生围绕这个课题说出了很多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想知道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想知道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和其它地方的柳树有什么不一  相似文献   

19.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20.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 ,作者凭借柳树赞美了春天 ,赞美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诗作清新自然 ,通俗易懂。教学中 ,我们舍弃了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一、初步感知1.简介作者后 ,板书课题 ,由题发问 :“咏”是什么意思 ?“咏柳”怎样理解 ?(课前布置了预习 ,就要检查 ,强化习惯的养成。诗题是全诗的概括 ,抓住了诗题就可以了解全诗主要内容。)2 .听老师范读全诗后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 .指名朗读 ,强调读出古诗的韵律来。(充分地读 ,自由地读 ,在读中咬准字音 ,识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