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考究重视朗读培养能力──《小珊迪》一课的教学设计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李平《小珊迪》一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  相似文献   

2.
讲读课文《小珊迪》塑造了一个形象可怜,品质可敬的苦难儿童,他那凄苦悲惨的命运,使人揪心洒泪,而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又使人肃然起敬。因此,《小珊迪》是一篇净化儿童心灵,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一、可怜小珊迪是挣扎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苦难儿童,他失去了父母,靠卖火柴为生,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课文通过对小珊迪外貌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他的可怜。  相似文献   

3.
<正>《小珊迪》是一篇感情真挚、令人一洒同情之泪的佳作。课文通过讲英国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因换零钱而被马车轧死的悲惨故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赞美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  相似文献   

4.
《小珊迪》是六年制语文第七册(24课)新选编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小珊迪卖火柴给人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而悲惨死去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残酷,热情地赞扬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贡。文章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感知课文,直奔中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问: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写了他干什么?他是怎样卖火柴的?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马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 ,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先写卖火柴 ,再写遇车祸 ,最后写小珊迪惨死。其中 ,在“卖火柴”和“遇车祸”两部分中 ,有一个过渡段 ,写了作者对小珊迪换零钱不回的猜想 ,但又觉得他不是“那种人”,然后 ,顺畅地引出小利比的到来 ,道出了小珊迪不回的缘由。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 ,我采用从过渡段切入 ,导读全文的教法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 ,读中…  相似文献   

6.
《小珊迪》(第七册)是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赞美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文章结尾告诉我们:是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打动了人们的心。那么,究竟是什么美好的品质打动人们的心呢?为什么这些美好的品质能打动人们的心呢?这正是阅读这篇课文应该知道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想谈谈如何围绕这个重点安排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7.
《小珊迪》(人教版第七册)这篇精读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感人。作者饱含深情地赞美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激发了读者对小珊迪悲惨命运的同情。学习本文,要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  相似文献   

8.
《小珊迪》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课文,文中通过对小珊迪外表的描写以及作者与小珊迪的对话,揭示了小珊迪“没有幸福美好的童年,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的品质。教学时可抓住作者与小珊迪的“对话”有层次的导读来理解、体会,并注意对难  相似文献   

9.
《小珊迪》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贫穷凄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悲惨的命运催人泪下。课文语言虽质朴无华,但极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典范课例。  相似文献   

10.
《小珊迪》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其训练重点是检验一下一学期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描写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靠卖火柴生活的孤儿小珊迪不幸被马车扎断双腿,悲惨地死去的  相似文献   

12.
怎样说教材     
怎样说教材○童理君(吉安地区教研室说教材主要是说教学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以第六册21课《小珊迪》为例,谈谈怎样说教材。1.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小珊迪》是第六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共有四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有很强...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篇课文<小珊迪>,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 .练习给课文分段。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 .教育学生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2 .练习给课文分段。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2 .投影片。3.录像带。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二、检查预习1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2 .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三、范读课文四、学习课文(一 )学习第 1— 1 0自然段。1 .自读课文 ,完成下面的问题。1用“   ”划出描写小珊迪外貌…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4课《小珊迪》讲的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件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我们可以这样教学这篇课文:一、故事激趣,初步感知1.听教师讲故事。教师直接点明故事的题目《小珊迪》,然后饱含深情地讲故事(从文章的开头讲到“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提出要求:听后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听力。)2.猜想故事的结局:小男孩换零钱很久没有回来,究竟干什么去了?请大家开动脑筋猜想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6.
《小珊迪》(七册第24课)这篇课文以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为中心,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串线,具体叙述了小珊迪“饥寒交迫。邀买火柴”“为换零钱,轧断双腿”“临危之际,找还零钱”等内容。课文具有中心思想外露,中心事件明确,课后习题揭示了文章内容、重点、难点等特点,据此,可设计以下几种教法。教法A:中心突破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  相似文献   

17.
范秀霞 《宁夏教育》2000,(10):32-32
《小珊迪》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注·提”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反映19世纪英国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 ,叙述了一个既悲惨又感人的故事 ,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珊迪的形象 ,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师教学时应依据本课的文体特点 ,指导学生充分感受人物形象 ,随机渗透思想教育 ,让小珊迪的形象永远活在学生心中。本课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这是三年级教学的训练重点 ,也是提高学生分段能力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断定”“目不转睛”造句。3.学习通过人物外貌、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三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可有个小男孩,每天都在饥饿、痛苦中挣扎,幸福与他无缘。而他却有着纯洁而美好的心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小珊迪。(板书课题:小珊迪)二、回顾课文,明确目标。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小学生深刻地感悟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小珊迪》这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它描写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的悲惨故事,颂扬了他诚实、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由于作品时代离生甚远,学生不易体悟字里行间流露的辛酸苦难,也很难理解小珊迪难能可贵的心灵美德,为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文理解教材真谛并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真情参与"是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0.
【教学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小珊迪》,大致了解了小珊迪的为人。谁来说说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生答)师:课文中的"我"是当事人,一开始并不了解小珊迪的为人,文中有一段话写了他第一次与小珊迪接触后内心对小珊迪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