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现代教育都根本地依赖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加工或塑造的预成论,由于以机械论哲学为形而上学基础,预成论教育哲学必然地使受教育者“物”化。“物”化了的受教育者失去其可能性的未来,从而丧失其个人意志和自由。揭示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是生存论教育哲学必须究问的方面。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的生存论分析关乎受教育者的生存方式及其“教育”方式或“受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源于存在的可能性、此在对存在领会的可能性以及此在意志可能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等教育的本体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高等教育“为何存在”、高等教育“如何存在”、高等教育“何以存在”三个问题着手,对高等教育作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认为高等教育本体论是:高等教育应坚持“人主义”的理念,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必须定位于化领域,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在社会发展和自己内在的逻辑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批判属性已为学界普遍接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仅就教育论教育是纠缠不清的,因此需将教育问题置于哲学的场域之中,即通过“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来追问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答案。教育是关涉价值的“事”,肩负价值引导的责任,其意向在于人的整全存在,有价值的领域就有批判的必要,这就是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人本原理出发,可推出其在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在于对人生的关怀,即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生命、生存、生活”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就是“三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三生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把它建立在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基础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本理性哲学与“三生教育”是深度相关的,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内在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教育哲学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哲学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是通过教育实战和理论探索体悟出来的教育智慧,是“智慧的探索”。教育哲学的特质体现在:它是关于“穷理尽性”的学问;是关于构建必要的教育乌托邦的学问;是关于“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的学问。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的理论核心是"生存",大学是"求真的生存共同体"。该理论的三大支柱是:生存主体的绝对意识的塑造;生存主体间自由的交往;生存共同体对真理的追寻。  相似文献   

7.
要正确理解和评价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应将其置于其生存哲学理论体系中全面把握.他的大学理念的理论核心是"生存",大学是"求真的生存共同体",即只有在其生存哲学体系框架下才能对其教育哲学核心概念作出剖析.而本着中国哲学的传统,结合中国教育的历史与当代的精神现状对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进行释读与扬弃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错综复杂,理论内容相互交织.自由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强调以“自由”的方式培养理性自由的公民;公民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强调培育公民如何“自由”地选择和追求一种善好的生活.作为自由人的公民,是两种教育理念在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再次融合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9.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促进其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就是教育过度或过度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中国教育具有许多重要的启发意义:教育的真义是引导和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纪律的真义是主体在自然的活动中自己建立起来的内在的自我节制和约束;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儿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离不开其理念的建设。赫钦斯认为,自由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它对抽绎永恒人性、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加强大学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妥协甚至融合,这些对当前我国在大学理念建设中坚持永恒的自由教育、坚持大学的个性化和整个国家教育特色、正确处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等具有明确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从“自由、生成、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运用哲学思辨的方式,从本体论、价值观的层面来反思教育,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雅氏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人”的教育目标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转变教育方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雅斯贝尔斯以"生存论"反思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以"精神陶冶"重释"教育"的内涵,以"本真教育"重建教育的实践形态,使教育认识论陷入深刻的理论危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总体而言,雅氏教育哲学既存在诸如"虚玄的理论基础"、"过度的理论批判"等局限,又随处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斯从时代精神状况的审慎思考以及他对生存哲学的独特领悟出发,认为教育即生成:教育不过是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利用权威的功效去汲取历史的教化因素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形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们在大全中如其所是地那样去生活。  相似文献   

14.
自我唤醒是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本真的教育是概念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和实践的教育三者之间的结合,其使命源于历史深处的救赎意识,即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之灵魂觉醒,使人超越现存的有限性与超越者关联,在存在交往中自由地生成、选择和创造.当然,本真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它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重新开始,由是,研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思想就成为我们当代教育重建的必要精神基因.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学应研究何种问题是从价值判断的意义上进行的追问。教育哲学是在思想观念上对美且好的教育进行勾勒,美且好的教育需要学之参与才有望实现,因而教育哲学需要探讨教育与学习的关系问题;教育是有弱点的存在,教育旨在利用教育之弱发挥教育之优势,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教育之弱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追求教育的意义是在存在意义上进行的探讨,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对教育意义和人的独特性的感悟依靠对人的心灵进行智慧反思,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人的心灵问题进行探究;教育就是贩运不同种类的真理,因而教育哲学需要对教育真理的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雅斯贝尔斯精神的第二故乡,却始终是雅氏的想象性虚构,他一方面借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建构,另一方面借中国以寻求西方文化危机的出路。雅氏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孔、老的解读充满了生存哲学的意味,雅氏文本中的中国图像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哲学"有不同的用法,它可以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指个人或教育机构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尽管多数专门的教育哲学工作者认为教育哲学是一般的,但其实他们所阐述的教育哲学也都是具体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哲学是无原则的相对主义,教育哲学的价值在于阐发和宣传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罗马自由政治哲学是孕育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母体。通过对古希腊罗马自由政治哲学的自由、民主、正义、国家等理论的梳理与分析,力图展示古希腊罗马自由政治哲学的特点及其内在矛盾,阐明古希腊罗马自由政治哲学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并从社会现实基础与哲学思维范式角度扼要评析古希腊罗马自由政治哲学的成因,揭示其与自由主义的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杜威实用主义生存哲学的内在逻辑着手,解析“从做中学”思想提出的生存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的理论根源,认为它不是一种教育理论,而是一种探求学习理论。正是基于实用主义生存论哲学和“从做中学”的学习观,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就是生长、就是生活、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论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 ,对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特别是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是通过教育哲学的转化才得以实现的。因此 ,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必须重视教育哲学研究 ,通过教育哲学的理性思考 ,为教育改革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