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姑舅”是河湟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称谓,其义项主要包括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称和年龄相仿者之间的互称两种。河湟“姑舅”称谓是古代“舅姑”、“姑舅”、“姑”、“舅”等称谓的现代遗留,后来在拟亲属称谓制度的现实实践中,“姑舅”称谓的指称范围不断延展、扩大。  相似文献   

2.
晋中方言"姐妹"称谓从出现时代、形体变迁、词义变化和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姐妹"称谓由于晋中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民族融合,形成了既有从古汉语中继承来的,又有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特点,深入研究了"姐妹"词汇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3.
“先生”这一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时期,“先生”这个称谓所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在古代,“先生”有八个义项。①始生之子,犹今言头生、第一胎。《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逐渐消失.针对汾西方言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发生了部分变化,包括单音节词变为重叠词、称谓方式趋于普通话、不同阶段称谓不同、同一阶段称谓不同、特殊称谓“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对人们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鄂东北方言关于父母的称谓尤其是关于母亲的称谓是很复杂的。本文介绍了各种称谓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主要称谓作了考证,认为鄂东北方言中此类称谓很有特色:古今称谓并存而以保存古“楚人”、“江东”等的称谓为突出特点,纷繁的称谓有着与明代以前的行政区划基本一致的使用地域的差异、使用者年龄的差异、面称引称兼用与只作引称的差异以及构成要素的文白读差异。  相似文献   

6.
小说主人公称谓被普遍赋予特殊意义,是发生在近代的事情.近代小说中,主人公名字先后出现过“象征性称谓“、“类型化称谓“和“影射性称谓“三种类型.本文试图以这三种称谓作为突破口,从文学观念转变、作者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变革等角度来探究这种现象的兴起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代对丈夫的称谓除了基本词汇“夫”之外,产生了几十种指称丈夫的称谓.本文就古代丈夫称谓词中的语素进行本义探讨,寻找称谓与文化的关系,从而追根溯源解读丈夫称谓透露着的中国制度文化与心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李勇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1):62-63,92
《尔雅·释亲》父系亲属称谓表现了古代“男性本位”的家族观念,《释亲》中的13个亲属称谓,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用,有的使用较少而指称模糊,有的随着时代发展,由确指变成泛指.这主要是古代家族规模的变迁、家庭观念的改变、词义范围的扩大和缩小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对《水浒传》中的称谓词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该书许多亲属称谓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但也有诸多社会称谓发生了较大变化 ,个别亲属称谓的使用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如以“丈夫”、“妻子”这两个称谓词为例 ,则说明个别亲属称谓在《水浒传》中使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亲属称谓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成员,对其考察,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变化。甘肃方言"父亲"称谓丰富多元,有"父、爸、爷、爹、达、哀达、阿达、老子、大老"等汉字表示语音的书写形式,其来源,既有从古汉语中继承来的,又有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留存下来的,也有汉藏语底层的遗留,还有可能是语言接触形式的。通过考察,我们还可以从甘肃方言"父亲"的称谓的用字上看出甘肃方言语音方面的一些时间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临别时对焦仲卿的妹妹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为什么称丈夫的妹妹为“小姑”?这先得从“姑”的称呼说起。新石器时代,妇女在社会上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中国史纲要》翦伯赞)这时人类尚处于群婚状态,  相似文献   

12.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其中所释亲属称谓,如“姑”、“舅”、“婚”、“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的地位关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姑”、“舅”二字,在今天都是单纯的亲属称谓:“姑”指父亲的姐妹,“舅”指母亲的兄弟。但在古代“姑”“舅”除了以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姑”除指父亲的姊妹外,又是儿媳对婆婆的称呼,《尔雅》中有“妇称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儿媳对公公的称呼,“妇称夫之父曰舅”,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三国·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  相似文献   

14.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词义扩大是词义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崽”是长沙方言重要亲属称谓语之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儿子”。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沙方言“崽”词义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单指称儿子,也可以指称女儿。本文对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词“崽”词义扩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了长沙方言其他亲属称谓词的...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6,(3):49-51
在梳理合阳方言带有[iα(24)]的亲属称谓词的基础上,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论证了"[iα(24)]的亲属称谓词的基础上,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论证了"[iα(24)]姑"中[iα(24)]姑"中[iα(24)]的本字是"豭",并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合阳方言"[iα(24)]的本字是"豭",并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合阳方言"[iα(24)]姑"保留古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说“媳妇”     
在这儿说“媳妇”,只是想简单谈谈“媳妇”这一称谓的来源。今天父母称儿子的妻子为媳妇,古代有相当长一个时期称“新妇”。“新妇”一词出现之初,恐怕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当,指刚嫁娶的新娘,如《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但是从六朝直至现代某些方言里,“新妇”的意思都与“新”字无关。《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  相似文献   

17.
“阿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社交称谓词,也是我国历代典籍中颇为活跃的常用词。“阿婆”一词自六朝出现以来,词义上就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唐五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词义极为丰富。出现“同名异指”的丰富词义现象,主要和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但也与其亲属称谓词的性质密不可分。“阿婆”丰富的词义带来了语用上的模糊性,今人往往难以辨识古文中“阿婆”的具体所指。同时,古人又善于利用“阿婆”本身语义的模糊来达到实际语用的模糊效果,所以有时则不必过分追求文献中“阿婆”的具体词义。  相似文献   

18.
谦称:交往时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用于尊敬对方.昵称与贱称:表示亲昵的称呼,表示鄙视轻贱的称谓.加字称谓:有时称谓前加“先”“太”等字样,以表谦敬和关系.职业称谓:古人提到从事某一职业的某人时,往往先称其职业,后加上其名.  相似文献   

19.
纷繁复杂的汉语亲属称谓,从"名"、"实"关系来看,有同一个称谓表好几种亲属关系的"同名异实"和同一种亲属关系有好几个称谓形式的"异名同实"两种现象。从语言自身因素来看,这种语言现象的形成受到词义、语用、方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方言不仅能用来考证古音,方言词汇同样保留着古代文化的遗迹,亲属称谓往往是对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映,方言中的一些特殊亲属称谓尤其是。沾化方言的特殊亲属称谓“奶”,既保留了“奶”一词在语义发展过程中某个早期阶段的状况,又是古代社会伙婚制婚姻形式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