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六年制第七册《年、月日》内容特点是:浅显零散,枯燥平淡。对此《大纲》只有低层次要求,学生也有所了解,似乎无需多费口舌。但是,教学设计上若能做到新、活、趣、巧,教学时多方引导,就能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取得高层次的收获。现就第一教时谈谈我们的设计思路。 1.图声结合,揭示课题。用幻灯先映出太阳、地球、月亮运行图,并播放配音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接着,  相似文献   

2.
学习“月相”知识很自然联系日食和月食这两种天文现象,因为我们知道日食出现在“朔”,月食出现在“望”,那么为什么有很多的“朔”和“望”不出现这两种天文现象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明白两个轨道:一个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黄道),一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白道),这两个轨道没叠合在—个水平面上,而有5°9′的交角。  相似文献   

3.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位教师讲的语文课,内容是《太阳、地球、月亮》。讲“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教师在讲解“绕着”时,只是很随便地晃了一下手。其实,这个“绕着”就本课来说,是很值得推究的。从地理学的角度上讲,地球是“逆时针”的方向绕着太阳跑的。如果教师随手挥挥,做一个顺时针方向“绕”的手势,在科学上是犯错误的,因为地球不是“随便”绕着太阳跑的。由此看来,小语教师掌握合理的手势和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1.(演示“三球”运动动画)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边做动作边唱:“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然后老师指着动画演示解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地  相似文献   

5.
一、“生成”在知识空白处:适度展开 有时候,学生对教材的关注点超越课文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恰与本课的教学关系不大。如教学《太阳》一课,学生常会提出“太阳是怎么形成的”“太阳会毁灭吗”“为什么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太阳和太阳系》单元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而选择教学内容和探究方式,教学内容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思路来展现太阳系的概貌。太阳和太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此,本单元教材结构是先用观察现象、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教学,然后从“太阳与动植物”、“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和“太阳与人类”三个角度出发,认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有这样的内容:“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月亮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等自然现象中发现方有引力定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新编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69页虽没有提及牛顿,但仍用“苹果落地”、“万有引力定  相似文献   

8.
《看月食》(见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23课)中,“爸爸”对月食成因是这样解释的:“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地球转过去了,月亮又会亮起来的。”这段话最好改为:“月亮钻进了地球的阴影,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月亮钻出地球的阴影,月亮又会亮起  相似文献   

9.
一、“新颖”。这主要是从作文内容方面来说的。一篇题材新颖的作文往往能让读者耳目一新。比如,一位小学生写了《梦中飞翔》,想象自己坐在大气球飞上天空,欢迎太阳公公去地球做客。太阳公公说:“我比地球大多了,130万个地球加起来才有我大呢!”“我”又遇到了“飞船大哥”。最后,大气球爆裂了,“我”才惊醒过来。原来是个梦!这样的作文题材新,读者过目难忘。二、贵“含蓄”。含蓄的文章耐人寻味,比如,小学课本上的《种子的力》就是一篇含而不露的文章,从种子的力中,我们会想到许多,如革命的力量锐不可当等。三、贵“精炼…  相似文献   

10.
“太阳高度与气温变化对比观测仪”的制作钟祥市张集小学吴定龙(431935)小学《自然》第五册“四季是怎么形成的”一课中讲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从而导致地球南部和北部的太阳高度不断变化,进而导致气温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1.
课程难度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也定量地呈现了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论文选择大陆《科学》(浙教版)与美国主流教材《科学探究者》,以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内容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主题为例,对其课程难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通过对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与课程难度系数的定量计算与比较,提出浙教版《科学》教材在该部分的难度相对较适宜,略低于《科学探索者》,这与科学课程实验区认为"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部分内容较难的反馈意见有出落。在课程广度、课程深度的比较与分析中发现,《科学探究者》较之浙教版《科学》具更多知识点,更关注于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切实贯彻了"探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从小爱科学”是我们在中大班第二学期进行的一个教学主题,用了两周时间,引导幼儿观察“美丽的夜空”,观察大自然,使幼儿粗浅知道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星的简单知识,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现象的兴趣并激发求知欲。活动内容有: 常识课——“会变的月亮”,“白天和黑夜”,“看看地球仪和地图”,“太阳的光和热”。语言课——故事《月亮姐姐做衣裳》;儿歌《星星月亮齐欢迎》、《你是什么星》。音乐课——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你是什么星》。图画课——引导幼儿观察月亮形状,用图画记录下来;“美丽的夜空”(画月亮由圆到弯的渐变图六幅);“月亮、星星和哨兵(背面人)”下面是主题教学中的一个教案。  相似文献   

13.
《地球真的不动吗》是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六单元,是本册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围绕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展开认识活动,分别承担了对原因、对结果等进行”猜想与假设”的二级目标的训练任务,力求达到“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的二级目标。本单元设计了两个活动标题,分别是《白天与黑夜》、《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材引领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公转的意义"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余韵·哀江南》尾曲有苏昆生的一句唱词“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教材注“五十年兴亡”如下:“指苏昆生从少年到老年所看见的南京从兴盛到衰落的一段时光。”苏昆生“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时在“戊子(顺治五年,1648)九月”。由此上朔“五十年”,应在万历(1573—1619)中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不要使学生懂得“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及其应用问题,一些同志的看法不一,有的同志认为这部分内容是超出了大纲的范围的。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地理教学大纲》(81年5月版)“地球和地球仪”部分,很原则性地提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相应在课文中表述为:“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甚至几个月受不到  相似文献   

17.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新收录的课文,在收集论证这篇作品进入教材积极意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去寻找诗作的“诗眼”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着力点。“力”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眼,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中的各种“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有从诗眼处解读这首诗,才能真正感受诗歌的宏伟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以地球为核心的地月系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家族。在浩瀚的宇宙空间。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们可称得上是地球的“远亲”和“近戚”了。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太阳以巨大的质量产生引力作用,把众多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都吸引在自己的周围,让它们绕太阳运转。  相似文献   

19.
吴好 《中学物理》2012,(11):23-24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人教社《物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中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时。一些教师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恰好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自学已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适应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