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首提的“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铸就光辉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了从第一次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百年演进,其内涵不断丰富、逻辑愈加深刻。这一理论显露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把握、对人民至上价值遵循的矢志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赓续与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觉贡献。深入学习“两个结合”重要思想,首先,从内在学理上探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其次,细致剖析每一个“相结合”及“两个结合”的丰富意蕴;最后,从整体角度辩证地把握“两个结合”不同的内涵侧重与紧密的内在联系。要坚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其反映出来的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中国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现实依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长的文化土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接续了实事求是的文化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就是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交汇点首次明确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价值的新命题,是党的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的新定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内涵。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对于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命题的理论要义和话语逻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自觉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铸魂、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基,是党在推进“两个结合”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要在实现“两个结合”过程中深刻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论断。我们应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核心范畴,精准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客观必然性,深刻认识“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经验与智慧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是立党兴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是兴国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基础,是为全球治理、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在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中,作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视角。从历史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理论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发展成果;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两个结合”理念,在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7.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总结。考察《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以发现,“两个结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坚持斗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以史为鉴,为“两个结合”寻求动力源,探寻着力点,优化出场路径,提供现实支撑,从而实现理论创新的自我主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也开始了中国化历程,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一致的,存在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实践主导模式的实践层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文化扬弃的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9.
“一个进程”、“两个结合”、“三次结合”引发“三次飞跃”的历史主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内在逻辑与多重动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定格过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展开与聚焦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鲜明品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演绎的本质规律,淬炼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历史性成就表明,唯有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创新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研判前进趋向、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立足“两个行”的必然要求、“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六个坚持”的思想方法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对科学把握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持续推动党的理论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表述被首次提出。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明晰3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考中明确“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呈现形式,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深刻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方向;二是在“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是在“为什么行”的思考中明确“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奥秘,是永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从整体上关乎马克思主义根本问题的一个重大论断。将“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细化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主要表现方面,从历史逻辑、生活逻辑、事实逻辑三个角度推动“两个结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相似文献   

13.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做出的时代回应,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智慧,是“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彰显了其全人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与此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从理论、实践和文化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现实典范,为超越西方“普世价值”提供了现实依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场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理论的指称,也是一种实践的象征;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基于“实践结合理论”、“实践选择理论”、“实践创新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底蕴;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传统文化以及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不断彰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无疑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认识和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为此,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寻找生态智慧,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要立足中国国情认真做好挖掘、梳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工作,找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契合之处,做好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工作。认识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明确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探究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生态安全促进国家总体安全,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不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蹄疾步稳地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好美丽中国和地球美...  相似文献   

16.
“三个务必”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内涵的提炼总结,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结合;“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结合;“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斗争观与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精神的结合。“三个务必”的提出对新时代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所谓的“结合”,前提是互相契合,依据是中国实际,结果是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际的结合更是其历史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际的结合过程中,表现出了两种基本样式:其一,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二,强调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传播、领悟、运用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汲取历史智慧、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创造者。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践行者、推动者、创新和创造者的使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两个“行”的重要论断,从理论层面把对“三个为什么”的理解引向深入,为全党全国人民更加完整准确把握“四个为什么”及其内在关联指明方向。基于此,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追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确有必要。文本指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在当今中国和世界大有用武之地;因为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中国化;因为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时代化;还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坚定信奉者和忠诚实践者。全面分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原因,需从以上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