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璐玭 《时代教育》2009,(7):213-214
后现代思想大师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揭示了现代社会赖以组织和生存的政治技术--规训,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和规训与惩罚有关的政治、权力等方面的问题.而伴随着现代社会规范化教育的是一系列新的规训手段与惩罚手段.本文将结合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操练驯顺的肉体的方式及规训的手段两方面的理论来审视现代教育中的规训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柏拉图的教诲是通过教育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因此,柏拉图式的教育是实现美好城邦和生活的德性教育。而这种德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的追问与探寻之中,因而它是一种哲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一个人笑容满面地对我说“我来教育教育你”时,我将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他可能实际上是在说“我来规训规训你”……  相似文献   

4.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曹欣慧  吴玲 《教育评论》2023,(10):108-115
规训自来有之,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尤其是组织管理领域。近年来“规训”问题备受关注,而对“规训”价值的认识由于社会思潮影响存在极端倾向。就教育管理领域而言,规训具有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主要作为某种教育管理手段发挥作用。“规训”不仅是学生行为发展基石和路径,还是学生认知发展实验室——“规训”是有甚于常规事物的“特殊事物”。“规训”的尴尬处境表明,社会需要呼唤辩证思维:把握本质,意识到规训的消极倾向;努力探索规训的积极价值,发挥规训的正能量;努力回归初心,体现不止于惩戒的规训新理念;实现管理超越,以和谐发展为导向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作为时间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愈发普遍地通过数字化场景而发生与运作,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显现出从“单向线性”到“无时间性”、从“公共时间轴”到“私人时间轴”的本体流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异化,科技加速与功利取向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碎片化”,量化时间的理性规训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指涉的“生命体验”,“信息化在场”形塑了错乱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轴。为破解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异化困境,可能的重构理路包括: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时存在”,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共鸣关系;坚守量化时间与质性时间的辩证统一,重构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观;转“信息化在场”为“身体在场”,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7.
美德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品格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使受教育者接受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形成德性品格行为。通过中美“灰姑娘”故事教学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品格教育的优点,从中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公民是一种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理性言说的实践,表现为一种公民身份的转变与获得.这意味着公民教育实践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正义与自由德性的向往与探寻,提供公民对话性实践,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公共理性能力.现代性思想和实践祛除了古典公民及其教育的魅力,却使公民成为一个个“趋利之徒”.现代公民教育的悖论在于一方面教育个人成为追逐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又辅之以种种的规训化政治道德和职业操行来提高劳动者觉悟.其现代性后果是生活中的公私不明,行为方式的犬儒主义.重审公民教育实践,离不开对现代公共空间、个人理性之异化现象的批判.公民教育必须为公民的一种异质性新生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德性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是古典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这一特质,可以从两个命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去理解。首先,当古典政治哲人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人是理性的存在"时,亦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说"人是德性的存在";德性又不是"天生的",它是"潜在的",所以"德性的教育"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其次,当古典政治哲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时,其意是说好人之德性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好人之德性的实现离不开公民城邦的教化。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德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05,(7A):59-59
现在,我们已身处现代性教育规训与教化的历史境遇之中,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诸如“教化与规训的对抗”“理性的癫狂”“个体性的迷思”“自我实现的隐忧”“理想的命运”“道德的脆弱”和“知识的幻觉”之类的教育哲学难题。《规训与教化》一书的作从现代性的化处境出发,对上述七大方面的教育现代性问题进行了颇为细微深入的思考和极为坚实有力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动,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及澳洲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北美及澳洲的“现代教育制度”正向“后现代教育制度”转型。在后现代背景下。美、加、澳等国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分化,具有了“告别整体性和同一性”的后现代特征,体现了多元化、灵活化的后现代学校制度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藉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型塑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教育应包括“解构”与“建设”两种不同的气质;后现代教育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内容的片面撷取,致使后现代教育走入了无法回头的因境当中;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指导的后现代教育,以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对待“解构”,把“建设”看成是“解构”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目标追求,从而使后现代教育的实践性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4.
教育后现代:当代中国教育的真命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出现的“后现代”热潮,我们需要一些反思,从社会背景,文化适应性以及教育现状等角度对中国教育的后现代问题做出梳理,探讨后现代教育这一命题在我国现阶段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并引起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课程视阈中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外学界多着眼于教育本身来分析狄更斯小说中的教育书写,却鲜少关注教育书写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忽略了“教育”作为一大动因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狄更斯在《艰难时世》、《董贝父子》和《我们共同的朋友》中,以英国19世纪的实物教学课、赞助人制度和教师培训机制为原型,全面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教育规训在课堂教学、课堂外规范化管理和检查考试等环节中的运作过程。上述三部小说中的教育规训从人物和情节两方面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教育规训不仅塑造了具有主题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从而推动人物实现揭露规训教育弊端的主题性功能;而且成为介入小说情节的“不稳定因素”,颠覆了实施规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二元权力关系,进而改写了整部小说的情节走向。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人民加速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助力实现美好生活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命题。从现实之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兼顾当下与未来,开启了“弘扬马克思主义辩证之域”“追求马克思主义幸福之境”“夯实马克思主义实践之基”三种场域;从理论之维来看,“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基点,既要关注“现实的人”,也要关注“现实的事”;从目标之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指导人们进行理性的训练与选择,培育出兼具德性、自由、理性的“好人”;从实践之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转化思维方式、培养情感、促进交往三种方式帮助人们“成己”与“成物”,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8.
在信仰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环境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领域出现了工作强度与工作效果不成正比的反常现象。这种现象促使人们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境界方面是否具有可能性?”——这一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根本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主观能动性、信仰和自我发展需求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教育对象具有可教化性的社会基础、生理基础、实践基础、心理基础和动力基础,以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幸福观以享受即时性的幸福,以不认可长远规划、长远利益或打算,不将幸福延迟享受等为特征,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和求新求异性等标志。后现代幸福观因其上述特征和标志,必然会对具有稳定性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后现代幸福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影响力和教育目标的挑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