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实验11.D.2.A.3.A、C、D.4.D.5.B.6.B、C、D.7.因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研究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的关系的,若合力与两个分力不共面,则测出的合力不是两个分力的合力,因而产生误差.8.两个弹簧秤,一副三角板.9.F’,F,F,F’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0.不变;不同,相同.11.使橡皮条达到同样长度,也就是产生同样的形变,说明合力与两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12.(1)后加“两细绳的方向”;(2)“的大小”后面加“方向”;(3)“相同”之后加“橡皮条与线的结点拉至O”.13.可以.用一个弹簧秤先后分别测定每一个分力的大小.办法是:设两个分力中一个处于白纸的左侧,另一个处于右侧,先把弹簧秤钩住左侧的细绳套,用一条细绳拉右侧细绳套,在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下,使橡皮条结点到达O点,记下弹簧秤读数;然后再把弹簧秤钩住右侧的细绳套,保持原来右侧分力的方向,同样用一条细绳拉左侧细绳套,也保持原来左侧分力的方向,并使橡皮条结点仍处于O点,这样就可测出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阿凡提因为种金子的事,得罪了国王。国王找了一个借口把阿凡提逮捕入狱,囚禁在一座石塔的最高层,全无逃脱的希望。有一天.阿凡提发现自己的儿子阿里在石塔脚下悲伤地哭泣。他低声对儿子说:“别哭,回家找一只金龟子、一点黄油、一根丝线、一根细绳和一根粗绳来,这样就可以救我出狱了。”儿子半信半疑地回家找来了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3.
“协作”,潜移默化之中慢慢地渗入到了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它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自主学习、以集体为中心的意识,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承担起学习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吊饰之一材料:大塑料瓶一个、小珠、果子冻小杯、包装纸或糖纸以及细绳等。做法:①把瓶子的上半部(约占全瓶高1/3)剪下(图一),把切口修平,然后将边剪成花瓣状。将“花瓣”向上折起,用锥子分别在每片“花瓣”上锥一个小孔。②取若干果子冻杯,底部锥一个小孔。③把糖果纸或色纸剪成细丝头,并用细绳把它扎牢后将细绳从果子冻杯底的小孔穿过,穿一颗小珠,然后穿过“花  相似文献   

5.
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一部“相互缠绕”的历史   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具有特别清晰的界限,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相互缠绕”的关系或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服务的教育对象固然不同,教育模式也的确存在着差异,但以历史的观点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它们其实都未能超越,也无法超越它们各自所处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在某一相同的历史阶段往往有着共同的特征,甚至两者所犯的错误也是近似的——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相互缠绕”的主要意思。   奥托·彼得…  相似文献   

6.
王栋生 《师道》2004,(3):18-20
如果孩子们不懂得信任。有一次我问学生:“当你们出门时,父母对你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们笑了,不说,我请他们说,大家都不好意思,异口同声地说是“外面坏人多”。是的,如今每逢孩子出门,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第二个问题:“小时候大人用什么吓唬你?”答曰:“老拐子”。——也难怪,社会有些邪恶现象是我们当年想不到的,尤其是在一家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谁都怕孩子遭遇不测。我向许多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了解过,他们指着满街目中无人的汽车、摩托车和乱闯乱撞的自行车,无奈地说,他们宁可让孩子晚几年自立也不愿意孩子面临危险。当传媒批评中国孩子生存能力差,中国的家长溺爱子女时,可能应当先呼吁尽早健全社会法治意识,呼唤人们有爱的意识。但是现在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意识中有没有很强的“防”的意识?“外面”的坏人多吗?  相似文献   

7.
当今,“优质教育资源”愈来愈扩大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择校风愈刮愈惨烈的社会现状. 理论上讲,一部分家长总要为孩子选择学校,社会的发展总要选拔尖子人才.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不为家长和社会提供这种选择,就是失职.但是,“教育公平”又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个普世原则.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任何学校,都要同时承担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公平普及的同质教育和可供选择的异质教育.一个在理论上设计为能够使“每个孩子都学会”的教育制度,常常要以牺牲使“聪明学生更聪明”为前提;同样,一个被设计为能够有效地将“聪明孩子”选拔出来加以特殊培养的学校制度,则常常要以牺牲使“每个孩子都学会”为前提.美国公立学校执行法律规定的“公平”原则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政策,重心放在普及教育上.  相似文献   

8.
2~3岁托班的孩子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经验,只有对活动形式与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有积极参与的欲望。因此,在组织托班活动中,我们从激发兴趣入手,重在教育过程中全体孩子的主动参与。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我们设计了“语言交往能力”、“独立性培养”、“规则意识培养”、“友爱教育”、“动作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式上以游戏为主,少量的是集体活动,大量的是分散的小组或个别活动。一、集体活动每天两次集体活动,每次时间5~10分钟。  相似文献   

9.
用纸制作装饰画的主要材料有硬卡纸、报纸、面巾纸、皱纹纸,等。其制作方法有编织(有经纬网状的、辫状的)、把纸做成纸浆、搓成线状、捻成“麻花”状、捏成“冰裂纹”,等。由这些方法制作出的装饰画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合浦县南康中心校钟宝芳集体,顾名思义是有组织的人群整体。一个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学前班,就是由“个体”存在向集体生活转化的过程。在这时期,能否培养得初步的集体意识,对他们进入小学,跨入高一层次的集体,参与社会生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儿...  相似文献   

11.
八音麻花     
听说过八音麻花店的人,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这家店。这家店用耳朵就能找到。好吃的麻花讲究的是酥、脆、甜、香。八音麻花店的麻花不仅具备这些特点.还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一般的麻花嚼起来只会发出“嘎嘣嘎嘣”的声音,八音麻花店的麻花可不一样,每个到店里来买麻花的人不是尝味道,而是先拿起一根敲一下,再拿起一根敲一下,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再买。所以,离得老远.人们就能听到店里麻花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当一辆抛锚的汽车被另一辆汽车拉着行驶时,拉汽车的绳束总是很粗,据说是为了安全起见。其实汽车被拉着走时,绳子受到的力并不大。为什么要用粗绳来拉呢?让我们从实验中去寻求答案吧!一、实验用品木头一块,同样粗的细绳两根。二、实验方法1.把两根绳子方向相反地捆在木块的中部并用其中一根绳子把木块牢牢地吊起来,让另一根绳子垂在木块下面。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的孩子环境的特殊性,多数孩子集体意识淡薄,不能把自己融于集体当中,在集体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即使在集体环境下仍然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相互礼让,一些不和谐的情景时有发生,这样无论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对班级的管理都是百害而无益。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氛围中,通过一个明确的载体和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和谐家园,通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02年第3期中陈玉青与孙霞两位老师的《并非作用与反作用力》文章,分析了如图1所示天花板下细绳悬挂一小球,其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小球拉绳的力与细绳拉小球的力;细绳拉天花板的力与天花板拉绳的力,这两对力都符合“甲对乙”与“乙对甲”的形式,具有相互性,都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然它们也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特点。而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家工厂,一个不会与人合作的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集体才会有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卓越的能力。当一个集体中人人都是自扫门前雪、各顾各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集体再大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样的集体之和还抵不过某些个体,怎么会有辉煌和卓越?  相似文献   

16.
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大到国家的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以及大家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都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所必须遵守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十分重要。现代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社会是由无数规则构筑起来的稳固结构,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就无法逃避这个结构。只有去适应这个结构,与这个结构相互融合,以自我约束的方式享受自由,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明确的是,“规则意识”重在意识,重在自觉和习惯,这种规则意识,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修养,而它的养成不是靠说教和暴力可以完成的,更多的应该是在生活当中得到一种外在的教化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惯。这就需要作为教化者的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敬重规则的人。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刊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晏红同志的文章《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具体阐述了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缺乏规则意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培养规则意识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据笔者在三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调查,发现能经常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性格开朗.能关心别人,有较强的集体感和责任心,且遇事爱动脑筋,有较强的自信心;而那些从不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集体意识淡薄,遇事习惯于依赖、等待。可见是否让幼儿参与家庭决策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父母在平时谈论问题或商量事情时,都要有意识地问问孩子。如:“你觉得这个建议好不好?”“你认为这样东西该买不该买?”“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吗?”这样可以逐渐使孩子关心家庭中的事情,产生参与意识。这时,父母应将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商量对象,说话态度要和  相似文献   

18.
徐韵安 《家庭教育》2010,(11):36-37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度”是程度、尺寸,即事物的规定性,限制性。“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是人们常常叨念在嘴上的。对孩子的教育更要把握尺寸,防止“过犹不及”。有一位家长,为了激励孩子,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制定细则,把孩子做某一件事,达到某一个目标,与奖励标准一一挂钩,结果孩子的物质欲望高涨。一旦奖励低了,孩子就什么都不去做,家长的期望也落空了。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情况还是频频发生,主要有几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西瓜有条件吃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巧妙地设计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讲三角形的认识》中说明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围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的情况,接着演示两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又如在教学“倍数”时,快要下课了,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  相似文献   

20.
以系统论强化班集体建设○唐海县第二中学/孟惠兰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一个有机整体的实际效能要大于构成这个整体的单个个体相加之和。笔者担任班主任十几年,尝试把系统论引入班级管理,逐步探索出一个以“五力”强化班集体建设的管理方法。“五力”,即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