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计算机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普及的智能化工具,就计算机知识本身而言,其更新速度快,各种应用软件繁多,各高校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同,往往大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毕业工作后学过的计算机课程已过时。  相似文献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及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应用,培养自觉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对人们使用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加强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现在学校关注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入门课程,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把这门课学好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不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入学门槛降低、学生基础较差、生源素质下降、学习兴趣不高是中职教育的普遍特点,但是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只要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开设多年,而师范院校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计算机能力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因此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之适应师范院校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竞争的重点则在于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而尽早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和生存能力。因而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教育现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点。在广大中小学生当中推广计算机与Internet教育是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质量呢?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是当今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计算机课程从一门选修课改为必修课,目前的小学计算机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计算机课程,培养小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年龄较小,好奇,直观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使用Linux操作系统完成小学计算机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意识,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教学软件或教学游戏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开发孩予的智力。而我们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还应把运用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能够独立地进行自主的学习。但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计算机课?这已经成为学校教师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实用性强。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用考核促进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上学有所得,教师能教有所悟,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使我国的教育能尽快从传统的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几种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更好地适应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万星 《现代教育》2013,(4):92-92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因而该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同时该课程的教学还应该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周宗丽 《成才之路》2011,(33):73-73
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作为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教师只有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法的现状和改进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刘晋 《成才之路》2012,(7):12-12
正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技工院校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针对当前情况让老师教好课,使学生动手能力强,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计算机是一种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技工院校强调动手能力,除了学习本专业,计算机也是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本人将自己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供大家一起探讨与研究。一、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大多数技工院校第一年开设计算机课程,学生计算机水  相似文献   

14.
钟俊 《新疆教育》2012,(13):79-79,84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计算机教育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但是由于计算机更新速度的加快,与之相适应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则发展相对缓慢,从而与社会需求产生了差距。在当前形势下,怎样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计算机人才,成为中职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多数已经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开放教育学员中进行课程教学,需要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既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又达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克  吴莹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124-124
教育部早在1994年就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第二层次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大学生计算机素质的重要标志。但学生学习完程序设计语言后,很难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来解决本专业实际中的各类程序开发问题,使得前面学习的“程序设计”知识无用武之地。原因在于学生还缺乏与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知识以及必要的训练。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立体化和全方位建设,以增强学生…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本文以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对22所一流的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了美国著名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重点在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不仅仅是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生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一初步结论,以期对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公共课程,具有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社会、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实现培养该目标的途径之一,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将来各行业中对计算机使用的基本需求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苏永强 《新疆教育》2012,(11):29-29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实践操作性较强。对于该课程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职业教师一直在不断努力思考和探索,作者结合多年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谈谈有关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