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疑二则     
一、胁服夺其官(高中语文第四册《书博鸡者事》)课本注“胁服”:“受威胁而屈服”,我以为不妥.文中说:“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从整个句子看,这是一个主动句,全句主语“使者”统摄“逮守”、“胁服”、“夺其官”三个谓语,连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高中语文第四册《书博鸡者事》的‘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课本注‘胁服’为‘受威胁而屈服’,全句的意思就是使者立即逮捕了太守,太守受威胁而屈服,罢免了他的官职。此注未妥,理由:(一)句申逮、胁、服、夺四个动词构成顺承关系,具体地记叙了臧使者因报一言之私怨而枉用三尺的动作行为,突出了藏使者的阴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起》中有这样一句话:“平原君使老冠盖相属于魏。”课本对“冠盖相属”的解释是:“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6期钱智跃老师的《怎样解释“冠盖相属”则以下简称“钱文”)一文,认为“冠盖”之前有“使者”,两个“使者”连在一起就“重复”了。为了解决“重复”的问题,钱文把“平原君使者”作全句的主语部分,把“冠盖”作谓语“相属”的状语。我认为这样理解也是不妥的。尽管‘孜今’作“相属”的主语是通顺的,但“冠盖”作主语更安当、从语法角度来看,是主谓结构的,语义的重点落在谓语…  相似文献   

4.
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大都喜欢在大街小巷里玩“逮人”的游戏。幼儿园里的“逮人”游戏,多数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逮人”游戏有追逐逮人、圆圈逮人、踩影子、老鹰捉小鸡和抢阵地等。“逮人”游戏和过家家、开汽车、开火车等游戏不同,这种游戏有的追,有的跑,玩法多样,场面热烈,能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追逐“逮人”、圆圈“逮人”和夺阵地等游戏,在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更具有锻炼和教育价值。   追逐“逮人”。   定出谁是追逐者,然后发出信号,逃跑者迅速跑散,追逐者开始追捉逃跑者。由于是一种简…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对这句话,课本这样注释“[冠盖相属(zhǔ]使者相连接。冠盖,指使者。”揣摩教材编写者将“冠盖”注为“使者”的依据是“冠盖”指使者的穿戴和乘坐的车子,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部分代整体。这样似乎也言之有理。但联系语境看,就有问题了。因为“冠盖相属”前面有“平原君的使者”作全句的主语,再将“冠盖”译成“使  相似文献   

6.
白战     
徒手夺白刃,乃武林之事。其于吟咏,则曰“白战”。欧阳修守汝阴时,值小雪,与客会饮于聚星堂;约以赋诗咏雪,而不得用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诸字,称之“禁体”。苏东坡守颍,祈雪获应,与客会饮咏  相似文献   

7.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  相似文献   

8.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里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现以鲁迅先生的《药》为例作个简析,以窥见现代汉语复句中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之一斑.一、承邻句的主语而省.如(“[]”表示省略主语):①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②老栓一面听,[]一面扣上服衣服;[]伸过手去说,“你给我罢.”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10.
问尧     
或曰:“尧之圣不逮舜,尧不能用九官、诛四罪,而舜能焉。”曰:“舜之所以圣,由尧之圣。舜之用与诛,宜也。”曰:“然则尧之时,独不可用与诛乎?”曰:“将以遗舜也。”“其以遗舜奈何?”“尧信舜之圣久矣,将举而禅焉,且以信于众,因四岳之举,遂试之。其试由是夫起,圣人不苟以名服天下,心信其德于众。德莫大于用贤诛恶,于是遂  相似文献   

11.
对“不客气”和“别客气”进行多方面比较的结果表明:“不客气”和“别客气”在使用语境、词语增量和语法单位上存在差异;在语用上,“不客气”比“别客气”更礼貌。其深层理据在于:第一,“不客气”的主语是言者主语,“别客气”的主语是句子主语,而二者主语的分别是移情策略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第二,语法化对语义的制约,“不客气”的语法意义是不必要客气,“别客气”的语法意义是不需要客气,“不客气”强调客观不必要,自然更易为听话人接受。  相似文献   

12.
张家界方言中万能及物动词“逮”能替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词。“逮”的本义,引申义,虚化义同时存在,完整地体现了“逮”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的主语省略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当时的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在一般情况下“其”也不能作主语,所以在主语的位置上,要么复说名词主语,要么干脆不用。而经常复说,行文就不简洁,于是就多采用省略方式。现代汉语当用“他”作主语的地方,古汉语里往往省略了主语。  相似文献   

14.
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说:“胁息,鼻不敢出气,唯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这个注解沿袭《通鉴》注解“胁息者,屏气鼻不敢息,唯两胁潜动以舒息耳”,把“胁息”之“胁”理解为“两胁”之“胁”,字的读音和意义都有失误。“两胁”之“胁”,读xie。《说文》:“胁,两膀也。”《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主语问题一直是个复杂而仍以解决的问题。语法学界对主语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50年代的主宾语问题大讨论过程中,就曾出现过“施受”标准和“位置”标准,其局限性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随着语法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主语的“二重性”或“三重性”问题,也有人对主语的语法地位提出质疑、本文拟从二个平面的观点出发。就汉语主语的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贸浅看法,以就教于同仁。一、关于主语的几重性问题1,主语“二重性”的实质主语的二重性最早由吕叔湘提出:“似乎不妨说,主话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  相似文献   

16.
作状语的分词短语没有自己独立的主语时,句中要有其意思上的主语,称作“逻辑主语”。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必须是主句的主语,以表明其动作或状态的归属,这就是分词的依附法则。例如:  相似文献   

17.
本试图论证上古汉语的“夺 之 名”结构中的“之”不宜等同于“其”,并通过上古汉语的“予(与)”和“夺”在语义上的平行类推作用以及现代语言学对双宾句式的一般理解论述“夺 之 名”结构的双宾性质。  相似文献   

18.
本试图论证上古汉语的“夺 之 名”结构中的“之”不宜等同于“其”,并通过上古汉语的“予(与)”和“夺”在语义上的平行类推作用以及现代语言学对双宾句式的一般理解论述“夺 之 名”结构的双宾性质。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主语、谓语的研究在不同阶段其内容上呈现不同的特点:解放前主要是对其术语及词类的探讨,属于初级阶段;解放后至“文革”期间主要讨论了主语的判定,最终确立了以形式为主、意义为辅的标准;“文革”后在国外不同理论的影响下主语、谓语的研究不断深入,如从三个平面、认知等角度来观照主语、谓语。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明代嘉靖初的“议大礼”,是围绕着“旁支入奉大统”、如何“推尊本生”的封建礼法问题而爆发的一场大论争。起初,在议论中触怒明世宗朱厚(火总)的朝臣,有的“罢俸”,有的“谪官”,有的受“切责”,有的“逮赴镇抚司拷讯”。嘉靖三年(1524),此一事件达到了高潮。受祸的朝臣134人下狱、86人“姑令待罪”。结果,少数被“编伍”、“夺俸”,180余人受廷杖,17人死于杖伤。事后四年,已经罢去的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