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德探源及古代廉吏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廉”德探源及古代廉吏标准杨昶古代中国是一个标榜“德治”的国家,历朝的统治者都很提倡个人的道德修养,力图以个人道德的风范去感召和教化芸芸众生,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伦理始终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的伦理道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  相似文献   

2.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4.
古代蒙学语文教材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包括:“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道德意识”和“宽容品格”等。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为批判继承古代文化中蒙学语文教材的文化和精神财富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明初文化陷入困境、道德价值失落的状况下,陈白沙重建道德主体哲学,实现了明代文化的转向。其道德主体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自得之学”与“自然为宗”。“自得之学”突出道德、精神的价值,高扬主体的人格,“自然为宗”强调道德主体与社会规范、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从而与佛、道否定道德价值、否定个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明代乃至中国文化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界定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与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实际,认为“公忠”爱国的道德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智慧、传统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道德人格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旨在为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古为今用和现代新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赖以立国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肯定传统孝道精神的同时,还应看到它是精华与糟粕的混合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构建新型孝道,回归“孝”的本位,从片面的义务价值取向向双向义务转变,才能使其在道德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自身修养的个人目标和维护君权的社会目标。个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四大途径。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只有审视“礼仪”规范,坚持“平等和谐”;审视“忠孝”观念,坚持理性“爱国、敬老”;审视“以德治国”,坚持“德法兼治”;审视“官本位”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批判地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方可在扬弃、继承、创新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教育方法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弘扬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的题词精神,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的《中国革命道德》丛书,日前由中共中央党校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当代中国从政道德内涵的重要源泉.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五点: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履职为公,不谋私利;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在着力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从政道德建设体系的当代背景之下,探讨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内涵,对丰富当代中国“官德”修养的内容、完善中国从政道德建设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沙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 它突出道德、精神和个体的价值。它表现为“为己”、“无累”的自我价值和“救人心”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社会价值。白沙精神凝聚、升华为白沙先生“豁达大度、不见小利”的人格形象, 成为世人的道德楷模而内化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13.
一、道德人格即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是指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实现了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道德人格。从内容上来讲,它既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仁爱”精神、“重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传统道德人格中的优秀特质,也包括公正、平等和守法意识、竞争意识、自尊自强品质,包括在社会利益优先前提下的义利并举意识、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时代特质,同时还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一种将伦理规范手段作用于教育全过程,以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能获得健康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潮.它主张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要在社会以及学校形成一个促使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导向.它还主张要将“齐之以礼”用于教学管理之中,因为礼不仅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规范个人外在行为以促使其内在道德转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谢洁 《教育探索》2024,(3):61-66
中国传统“家国同构”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家国同构”观是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背景和血缘政治伦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家国共生、共兴、共存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囊括的“忠孝一体”的伦理实质、“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等思想内容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情感、价值、实践等维度与当代爱国主义情怀契合相通。新时代挖掘“家国同构”观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能够为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固牢其爱国意志提供精神养料,为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的创新转化创造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6.
儒家“和”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精神要义。“和”与“同”、“中”具有深刻哲理关系。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即“和”文化包括“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儒家“和”文化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社会理想图式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的题词精神,教育部从1996年起,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编写《中国革命道德》丛书,这套丛书日前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齐。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党校于1?..  相似文献   

18.
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弘扬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 ,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 ,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的题词精神 ,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中国革命道德丛书》。这是一套系统整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80年中国革命道德史料的大型出版物 ,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参考教材。这套丛书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传统道德》丛书的姊妹篇 ,两套书从总体上勾勒出中国几千年道德文明的发展轨迹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革命道德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变革和创新。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任丛书编委会主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德育观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德治为本”的社会,而“德治”社会可否维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在庞杂浩繁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其进行认真的梳理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古代德育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综观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可简单地概括为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两大部分,其中道德实践又可以分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也称德教,是指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知识…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以宗法家族制度为基础,中国传统幼儿德育主要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同时,由于强调家庭伦理对个人的辐射规范和对社会的维系,及早进行幼儿德育受到推崇,其特色主要是以扩展和深化幼儿道德情感为切入点,注重日常生活中“养成教育”,以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