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钱伟长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钱".从教60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在他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涌现出了郑哲敏、刘人怀、胡海昌、梁思礼等院士和叶开沅、钱源耀、陈至达教授等著名学者.他的教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卓越贡献,其科学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董洪亮 《成才之路》2010,(33):I0003-I0003
一所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要寻找答案,我们不妨先看看钱学森先生的求学经历。 我一直认为,要培养出善于创新的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钱先生当年在美国留学时,就经常接受他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教育。  相似文献   

3.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郑哲敏院士和王小漠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郑哲敏院士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曾留学美国,是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的研究还涉  相似文献   

4.
2013年1月18日这一天,对于郑哲敏院士来说应该是永生难忘的,他与王小谟院士共同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半个世纪以前,郑哲敏院士开创了爆炸力学这样一个专业,这在当时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今天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专业目录上,已经再也找不到爆炸力学这样一个专业了。正是这样一个专业的创立与消失,唤起了我们对当今中国力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先生在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对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深怀忧虑。他的话被11位教授解读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成为"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并非由钱先生提出,而是媒体根据钱学森之忧和教授之问进行的似是而非的理解,把不能产生杰出人才的原因单一化地归因于学校的结果。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把钱先生对杰出人才不能产生的思考狭隘化了。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林教授要我为他主编的<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一书写几句话,同时纪念张岱年先生百岁诞辰,不料"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亦于近日辞世,我很自然地把这三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来思考,中心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王汝发 《留学生》2013,(10):55-57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江苏无锡人,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钱”。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一般方程”、“钱伟长方法”等。在他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涌现出了郑哲敏、刘人怀、胡海昌、梁思礼等院士。  相似文献   

8.
浅谈钱伟长先生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几点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蜚声中外的力学大师钱伟长先生,荣任清华大学教授38个春秋,先后做过清华大学教务长,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校长.作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钱先生针对高等教育问题提出过许多充满智慧的教育主张.今天,直面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重温先生的真知卓见,颇感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正>1948年,一位青年离开上海,登上了留学的邮轮。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他唯携一颗归国报效的赤子之心,决然踏上了漫漫求学路。他就是后来的两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钟表店里走出的留学少年1924年,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拥有九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其父亲经营钟表店。郑哲敏从小就受到要勤勉求学、正直爱国的教导和培育。“做人要实在”,郑哲敏的父亲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们。他不鼓励孩子们经商,而是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在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下,郑哲敏自小就培养了许多兴趣爱好——热爱音乐、爱听京剧、会吹口琴。上了初中,郑哲敏开始对代数感兴趣,觉得“代数很奇妙”。  相似文献   

10.
颠簸     
G君来电话,说刚从美国飞回来。近20年来他满世界飞来飞去,美国也不知去过多少回了,为何非来电话,仿佛报告一桩大事?又说想马上来我家,送我一样东西,我  相似文献   

11.
刘沪 《中国教师》2003,(6):22-23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1923年至192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习。钱先生常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六年的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钱先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同志在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座谈会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教授对他说:“你们所说的好孩子在我们美国是很笨的孩子,你们孩子的爸爸妈妈会问你们考得如何;而美国的爸爸妈妈问孩子时总是说:你在班里最近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也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钱学森讲:“不要搞成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年轻人要培荠他们的创新精  相似文献   

13.
安恒华 《人民教育》2012,(Z2):57-58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接触并深入了解了孟照彬教授的MS-EEPO有效教育理论体系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效教育改革实验成果后,你就会发现孟照彬教授已经回答了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先生的求学轨迹"跨越东西"。他曾说过,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北师大附中的6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几年。钱老认为,北师大附中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6年时光。实际上,使钱老一辈子忘不  相似文献   

14.
戴世强 《云南教育》2010,(13):24-25
2010年7月30日清晨6月20分,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辞世,享年98岁。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三钱”。随着钱伟长先生离世,“三钱”的最后一位也离开了我们。中国科技界正面临一个大师凋零的年代。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蔡元培先生在美国会见中国留学生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到西方学习,不要求带回现成的金子,而是要带回迈达斯的手指头。”这位迈达斯,就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能点石成金的那位国王。请听又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有一次,上帝“微服私访”来到人间并问一个不幸的孤儿:“我能点石成金,送点金子给你,好吗?”孤儿摇摇头:“不,您最好教我点石成金的方法。”上帝大惊:“为什么?”孤儿回答:“这样,我就可以救救那些像我一样走投无路的穷孩子,让所有的穷孩子都有吃有穿。”上帝点点头,深受感动,于是带着孩子上了天堂,使他从…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课堂(小学)》2011,(5):124-125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曾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三钱"的物理大师钱伟长先生,曾经是一个文科生。他当年高考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但物理只有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钱先生仍被当年的清华大学录取了。  相似文献   

17.
高平叔先生的名字,对我早已如雷灌耳,但一直没有机会谋面,因为他是我国研究蔡元培的权威,我父亲又是蔡元培先生的老友,因而每读他的作品,总是倍感亲切。改革开放以后,高先生在南开大学任教,1994年10月,南开母校如周年校庆,我去天津参加活动,决定趁这个机会拜访这位前辈。在电话中,我自报家门,说我父亲是北京大学已故谭熙鸿教授,不料他马上就问:“是不是谭仲逵先生?……”对这突如其来的讯息,当时已82岁的  相似文献   

18.
我校设置的化学物理专业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1958年科大建校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柳大纲三位教授在我校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和柳大纲先生分别担任正、副系主任,钱学森教授亲自为该系学生讲授物理力学课。1964年并系以后,改建为化学物理专业,三十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老一辈科学家所制定的化学物理办学宗旨,为国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份,我们有幸参加职教系统赴美国考察团,从上海飞到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又从旧金山飞到东部纽约、华盛顿,接着又飞回东海岸的洛杉矶、拉斯维加斯,还去夏威夷群岛檀香山参观访问,其间先后参观了几所职业学校与大学。无论从  相似文献   

20.
12月20日晚,夜深人静,笔者在刘铁芳教授的博客上听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讲演——《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与中小学教师》。钱先生是应张文质先生的邀请于2007年11月11日在福州市为“生命化教育课题”旗下“1+1读书俱乐部”的成员作义务讲学。笔者很为钱先生的举动感动,听后亦颇为其思考、议论和揭示震惊。他的意思很是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