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墨学研究兴盛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墨子继承殷商尚鬼风气,以其"天志"、"明鬼"思想为宗教思想。但《墨子》文本关于鬼神的论述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内在逻辑以及新近问世的简帛文献都可以证明墨子并不相信作为人格神的天和鬼神的实有,他提出"天志"、"明鬼"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法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和"是墨子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墨子主张的终极诉求。以"兼爱"立论的道德教育是"非攻"致"和"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路径,但无差别却脱离自爱的"兼爱"要求、诉诸外力而不反求诸己的"明鬼"观念、以利释义的"志功合一"理论所蕴含的内悖,决定了墨子"和"继缺"同"的思想只能是空想。  相似文献   

3.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当时处于低下地位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利益.虽然墨子没有直接谈论"和谐",但他的"交相利,兼相爱"思想很好地圆融了"义"与"利"的对立.除此之外,他的"明鬼"、"天志"、"尚贤"等伦理思想也非常重要,同样暗含着丰富的"和谐"观,值得我们很好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利"是墨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墨子重视利益,追求利益.为了得到利,并保证得利的公平性、合理性,需要"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明鬼"、"天志"等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和"是墨子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墨子主张的终极诉求。以"兼爱"立论的道德教育是"非攻"致"和"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路径,但无差别却脱离自爱的"兼爱"要求、诉诸外力而不反求诸己的"明鬼"观念、以利释义的"志功合一"理论所蕴含的内悖,决定了墨子"和"继缺"同"的思想只能是空想。  相似文献   

6.
高硕 《文教资料》2010,(33):110-112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两大显学,但是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以墨子思想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却成了“绝学”。此种现象从二者的“天人观”分析看,孔子的畏命、知命思想既为统治者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又给予平民百姓精神上的安慰:而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却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又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民本思想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墨子"十论":兼爱与非攻、尚同与尚贤、节用与节葬、天志与明鬼、非乐与非命五个部分来探讨墨子的民本思想,墨子主张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墨子世界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墨子的世界观,目前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墨子提出的尊天事鬼与“非命”这一组命题中,“非命”是主要的,“天鬼”观念只是他思想中的落后成份;并且认为,从形式上看,尊天事鬼与“非命”在理论上似乎是矛盾的,“但如果我们把天命的否定作为内容,把天、鬼的承认作为形式.则他的思想中的优点显然是存在于内容实质中的,而抽空了的鬼神,实际上便成了空话了”(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21页).上述论点实质上是认为,墨子一方面承认“天志”、“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非命”否定了它;否定“天鬼”才是墨子真实的用意,而称“天鬼”只是政教的一种手段.故墨子的世界观不失为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影响颇大.对此,笔者认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灰皮书"、"黄皮书"是坊间对我国1960年代初开始出版的一批约三百多种"内部发行"图书的统称,这个出版活动持续近二十年,成为我国当代出版史上一个奇特现象。"灰皮书"、"黄皮书"的出版背景是配合国际"反修"斗争,为党内干部教育提供"反面教材"。"文革"开始后,这些图书以各种方式流传开来,给当时渴望读书的青少年以极大的思想启发,引导他们联系社会实际思考国家未来发展,这些思考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向全国延伸,逐渐汇聚成为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10.
墨子生活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为其"刑赏"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墨子"刑赏"思想以独特的自然观、国家观和人生观为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原则,并且体系完整。"刑赏"思想倡导"非命"、宣扬"天志"、追求"非攻"、推崇"兼爱"、致力于"兼相爱,交相利"理想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控制思想。它产生于背景复杂的时代,其中某些领先于时代的思想因子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褚少孙主要在三个方面续补《史记》: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与占卜龟策。褚补材料来源广泛,具有相当的史料、文学、语料价值,尽管如此,班固总体上对褚补抱有怀疑;在天命观上,褚少孙提出了“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的进步观点,进而否定了“无父而生”的神话传说,将“无父而生”与“天命”联系起来,认为“天命”就是“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无父而生”的传说实质上是天命降临的征兆,象征可以继承乃父的德泽;在人生观方面,褚少孙不否定人们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而是认为一旦“立名当世”,需“持满守成”“知进知退”;政治倾向上,褚少孙尊崇汉武帝,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有远见;主张朝廷任命官员要选择通经术、直言极谏之人。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及天启《滇志》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两部志书的相异点和相同点进行简要的比较,并对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1-2):211-221
After the Han dynasty "banned diverse schools of thought and honored solely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the reactionary rulers of all ages without exception lauded Confucius as the "sage." By the time of the Sung and Ming dynasties, such reactionary philosophers as Ch'eng Ching, Ch'eng I, Chu Hsi, and Wang Yang-ming created a new branch of Confucian learning —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s with a rational approach — for upholding orderly rule in the latter stage of feudal society. Therefore, Confucius was actually looked upon as the "God" in the world of mortals, and "the people were compelled to venerate as religious dogma" the Confucian doctrines ("Oppose Stereotyped Party Writing"). From then on, those who dared to dispute the way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would be charged with "rebelling against orthodox teachings" which might lead to capital punishment and even to the wiping out of the entire clan.  相似文献   

14.
李贽是晚明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伴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李贽的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市民思想就是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初儒家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韩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典籍中的天人理论,构筑自己的天道观。他首先赋予“天”以意志、情感及人类道德属性,并具有无上权利,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天谴”及“祥瑞”,证明上天意志的存在。但他同时认为,人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天”的意志。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与其构建的有意志的“天”结合,为儒家的仁义礼制思想的真理性寻找“天命”依据。至董仲舒。儒学便发展成为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完成儒学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16.
孔孟之道最基本的东西是民本主义.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孟子则旗帜鲜明地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孔孟的这种民本主义思想并没有被历代儒家所继承,但孔孟的许多光辉思想和宝贵品质却极大地影响着他们.  相似文献   

17.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自明清以来就是一个为学者所争论不休的话题,褒扬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文章分析了弘治朝的功过是非,认为所谓的"弘治中兴"名不副实,它只是一个短暂、勉强的"治世"。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是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弘治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却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  相似文献   

18.
刘邵《人物志》是中国人才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当代人事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从人才强国的战略价值、人才管理者的自身价值和职位分析法的实用价值等三个层面,探讨《人物志》对于当代人事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他的社会思想,政治见解与统治者相抵触,与理学家相冲突;他愤世嫉俗,与现实格格不入,以“异端”著称于世。文章认为,所谓的“异端”之尤——李贽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思想。“虽想打破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的束缚,但不可避免的又落入到不可解决的矛盾中。”这也是明清思想家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到来之时所普遍具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韵学集成>和<直音篇>为明代章黼所撰,均成书于明"天顺庚辰"(即1460)年,后者取名为<直音篇>,易让人误认为它是<韵学集成>所有韵字的"直音篇".本文从二书的编排体例、收字和注音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直音篇>具有注音并非都是"直音"、以部首为序编排、许多韵字的反切与<韵学集成>不同等特点.同时,认为二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当属同一音系,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姊妹篇,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韵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