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的大量普及让整个世界连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信息的覆盖面大大拓宽,使得信息交流跨越了国家的概念。但相对于西方字母文字而言,中国的块状象形会意文字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并没有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太多地获益,相反,在某些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社区里变成了弱势。在西方文化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同时,中国文化却并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光鲜。基于此,围绕最近几年中国文化在传播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对中国文化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宏 《记者摇篮》2006,(8):47-47
传播学派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的产生是由一个中心向外扩散和辐射,形成一个”文化圈”。不同时代的文化传播载体起着连接和沟通的作用。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兴起,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加速度、近距离的特点。作为“地球村街头的公告传报员”(CNN特纳语)的电视媒体因其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再现性和参与性强等传播特点而成为跨越国界和边界的强势媒体。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性无疑应是电视的主导方面,但是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说的,在现代社会,娱乐性总是与媚俗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娱乐性…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背景,文化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价值尺度.各国的电影都是在本土文化的孕育中产生的,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的特征.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提出,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断的碰撞与交融,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更被推到文化传播的前线,文章将通过产业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西方文化的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全球传播化时代,世界俨然成为了"地球村",人们的跨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产生新的传播效果,而电视文化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十分活跃,本文以电视文化为例分析对在新环境下其发展以及带来的跨文化交流和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媒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与之相应的是,我国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却日趋式微,尤其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地方传统文化趋近消亡,地方文化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天中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挖掘天中文化资源的价值,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对外传播策略,是当下天中文化传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试以天中文化为例对地方文化的传播策略作分析,希望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石珂 《浙江档案》2003,(2):12-13
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产生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它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档案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人类文化,有着积累和传递人类文化的作用,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也属于文化传播的一部分。理解文化传播的实现有利于更好的做好档案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一、文化传播是如何实现的文化实现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其条件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文化的共享性:文化的共享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中主要是指对文…  相似文献   

7.
论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次传播技术演 进(口头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时不难发现,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传播形态的变革,更伴随着传播者心理的重大变化及社会文化的相应变化。例如,印刷媒介扩大了信息接收的时空范围,使人们信息获知权增加得以可能。电子媒介以可视可感的形式传播信息,强化人们对图形信息的接受能力。但困扰我们的问题是,除了同时作用于人这个因素外,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是否有其他的关联,一方的改变是否会形成另一方的动因?在本文中,我们将试图分析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200多年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研究都是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到文化,都市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霸权地位,而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乡村成了被忽略的"他者".当代大众传播研究和建设应努力改变欧美国家以都市文化传播研究为主的模式,重点关注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文化因传播失衡而面临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9.
在传播文化发展历程中,每一种重要的传播科技发明,都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随着信息化社会来临,传播文化加速发展,世界变成"地球村".知识经济的形成需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过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生产工具和主导产业发生质变.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等.知识经济不仅强调技术创新,而且强调信息和知识传播及利用的重要性.当代"新媒体"包括多重广播、文字广播、静止画面广播、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等,形成"媒体融合现象"."新媒体"特征和趋势包括:大众和私人传播合并使用;主动选取讯息以及传送和接受信息对等;超越国界障壁,传统媒体围墙瓦解;电脑与磁碟片结合等.中国软件市场与高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而硬件又有席卷全球市场之势,要迎头赶上关键在于填补硬件与软件之间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正>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报道因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而备受关注。以下将通过实例来分析中西方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的标题特点和文体特征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并深入探索其中的文化背景,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信息的传播。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新闻报道在交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西方新闻报道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所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英语新闻的出现让全世界的人民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由此可见,了解新闻英语的特点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铺路石。以下将  相似文献   

11.
当60年代卫星上天,电视开始利用卫星作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就加剧了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危险。当“地球村”形成的那一刻伊始,我们就面临着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文化家园的棘手问题。面对美国利用卫星传播,进行史无前例的文化侵略,各国的民族文化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由于历史起源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14.
广告的本质是营销,形式是传播。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文化,是向更广泛的公众告知的以反映经济信息和其他社会内容为目的的传播形式。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广告是大众传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广告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交流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播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传播具有道德属性,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的制约.作为传播者,应该在社会伦理准则下从事传播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大洋彼岸的信息.本文基于全球化时代的传播情境,对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伦理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从现有理论观点中提出质疑和新观点,并对这一新观点进行论证,旨在通过此问题的探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6.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传播的德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规范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学、教育学性质.特别是随着大众文化传播的发展,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行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已愈来愈引起社会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大众文化传播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如何加快德育现代化进程,如何与学校德育保持协调,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迪  张国良 《新闻传播》2006,(11):71-72
传播科技的发展,让整个世界变成了麦克卢汉所描绘的“地球村”,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众媒介成为了传播社会现代化发展观念的“推进器”。但是在社会发展条件影响下。信息的流动呈现出一种“高地效应”,就是政治经济发展越发达的地方,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利用越充分:发展越滞后的地方,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利用越不充分。  相似文献   

19.
社会进入泛信息时代,电视成为大众传播最广泛、最主要的形式,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媒介.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遭遇了电视铺天盖地的信息狂轰滥炸,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信息,广泛介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李翠  徐健 《新闻世界》2011,(7):168-169
现代广告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优秀的广告应与目标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广告的传播过程也是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在传播经济信息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广告必须对自己所面临的文化境遇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