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由新闻侵权引发的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多,公民法制意识和人格意识不断增强,新闻自由权和个人名誉权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种公权和私权,法律在这两者之间维持着某种动态的平衡,新闻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既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又要尽量规避侵权的诉讼风险。一、从思想上重视隐私权和名誉权新闻侵权行为是在新闻采集和传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行为。每个公民都有独立的人格权,人格权包括姓名、肖像、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方面的权利。新闻媒体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  相似文献   

2.
王爱菊 《新闻窗》2014,(3):23-23
隐私权和新闻自由权都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隐私权与新闻自由权价值上的差异、利益上的差异以及隐私权新闻自由权缺乏法律规范等原因,导致隐私权与新闻自由不断发生冲突,因此,应当加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权的法律界定,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进行具体个案分析以及加强职业操守,有效协调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侵权纠纷的双向思考张西明新闻侵权纠纷,是指由于新闻报道或评论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利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人身权作为公民和法人因其人格和身份而享有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而人格权中的很多内容,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都可能因新闻...  相似文献   

4.
新闻侵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侵权是指新闻行为主体通过新闻报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荣誉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而狭义的新闻侵权专指新闻行为主体通过新闻报道对公民或法人名誉权的侵害行为。本文特指后者。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侵权问题被推上被告席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闻侵权,在我国目前来看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有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和侵害肖像权这三种。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品德、才能、作风等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要求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人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新闻机构已成为了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担了传播新闻以实现公民的新闻自由的神圣使命。其中新闻监督是我国对社会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权利意识的日益加强,新闻侵权也日益增加,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冲突有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宋建华 《新闻记者》2002,(12):25-25
现 今新闻报道引发的侵权诉讼 ,主要包括公民隐私权、公民名誉权、国家安全法三方面。因为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并不是现今新闻侵权的主流 ,所以本文不作涉及。由于我国对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式 ,一并归入公民名誉权的有关条文 ,因此本文虽然以探讨隐性采访与公民隐私为主题 ,但对于涉及到的公民名誉权问题 ,一并论述。在关于如何寻求知情权与隐私权两者间界限的问题上 ,现在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所以对于可以基本形成结论的问题 ,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而对于目前确实尚难下结论的问题 ,则以介绍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现状为主。…  相似文献   

8.
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受到伤害的行为。正因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社会活动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名誉权又是与之密切相连的权利,所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名誉权的伤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呢?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受到伤害的行为。正因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社会活动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名誉权又是与之密切相连的权利,所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名誉权的伤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胡啸 《声屏世界》2001,(6):17-19
当前因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官司不断,甚至出现了“告记者热“.纠纷主要集中在公民、法人状告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作者侵害其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之争上.……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不文明行为新闻报道的讨论中,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支持具有绝对化倾向,而关于普通公民而不是公共人物的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度让渡则很少讨论.其中,近期以马赛克为主的技术处理成为深扰新闻媒体平衡公共权利与公民隐私权的集中表征之一.本文运用新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武汉地铁"泼面女"等新闻事件,对新闻媒体关于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报道对当事公民的肖像权和隐私权触及进行了论述,在坚持媒体新闻信息传播公民隐私权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又主张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适度性.不过,新闻信息传播中普通公民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当让渡也有禁区,即特殊群体例外原则和有助于有错方不给社会增加负能量原则.  相似文献   

12.
藏臣  贾红霞  张莹  邢野 《大观周刊》2011,(18):77-77,26
一、隐私权立法上的保护 1、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 名誉权与隐私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利.将隐私权依附于名誉权加以保护显然弊大于利:其次。加强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符合现代民法的精神。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侧重于对公民私权利包括人身权的保护。只有公民作为独立主体的地位得以有效保护。才能顺利地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参与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3.
陈迎 《新闻爱好者》2011,(19):38-40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权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利益与价值上的差异和冲突。本文认为,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应确立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优先保护隐私权的原则,同时还要从加强新闻业的自律机制,提高公众的隐私权意识等方面入手,协调二者关系,实现两种权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毛贺祺 《今传媒》2013,(1):133-135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自由,就同时会规定对这种自由的必要限制,如报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则并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公众人物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行为举动相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往往就弱化了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现如今国内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明确划定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和相应的权利保护措施,使得现今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经常将公众人物曝光于受众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均无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格权中的几个细节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欣一 《新闻记者》2003,(10):30-31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新闻侵权的案件,主要是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三种。这三种人格权在新闻传播领域又有不同特点和某些细节问题。 死者的名誉权 关于侵害名誉权纠纷的官司一直是新闻诉讼的热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5条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  相似文献   

16.
常见的新闻侵权有侵害公民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以及法人名誉权、名称权,还有侵害他人的著作权,比如转载文章、图片.本文只讨论名誉侵权,从下面以几个案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引发的诉讼屡有发生,当事人和新闻工作者经常会诉诸法庭、对簿公堂。那么如何能够让新闻工作者既能坚持舆论监督,又不陷入新闻侵权的法律纠纷之中呢?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一、何谓新闻侵权目前,我国法律上对新闻侵权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一般认为,新闻侵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是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上的新闻侵权包括侵犯人格权、著作权等。狭义上的新闻侵权主要指侵害他人人格权。二、新闻侵权的几种形式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自由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名誉权纠纷案件日渐增多,原告一方依据保护名誉权的法律规定起诉,被告一方往往依正当的舆论监督来反驳。那么法律规定的个人和社会所必须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与对公民、法人名誉权的保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我认为,并无这种冲突。从大量的审判实践看,一些人违反新闻规律,法制观念又淡薄,滥用新闻批评权利,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是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另有一种情况则是被批评者抓住舆论批评的个别细节滥用起诉权利,意图逃避正当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9.
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然而,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时,常常会与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相冲突。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价值及其弊端,并提出网络言论自由对隐私权、名誉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详细论述了权衡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的关系。最后,提出规范网络言论自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基本的案情是这样的:某家媒体刊发了一篇文章以后,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公民个人和法人)认为文章不实或者是有诽谤性的描述,进而起诉媒体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或者是隐私权)。这类官司的一大特点是,原告一方与被告一方发生联系的中介是有争议的新闻报道,原告是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公民或法人,而被告是报道者,也就是记者和各类新闻单位。但是最近一两年,新闻官司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另外一类以前不曾有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