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美妙的先秦逻辑意识是昙花一现,没有结出任何果实。本文在逻辑大师金岳霖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如:逻辑意识与思维内容不分,不利于形成专门的学问;先秦逻辑意识的“诡辩”恶名使逻辑意识后继无人;涉及先秦逻辑意识的重要著作具有难懂等特点,使后人难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是学术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西方学者的元研究理论.可作为中国逻辑研究的借鉴。《公孙龙子·名实论》、《荀子·正名》和《墨经》的名辩学说,是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公孙龙子·名实论》和《墨经》总结正名的逻辑规律,《小取》的“推”式论证和《墨经》的“止”式论证,是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范例。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应用逻辑。是升华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对象逻辑。现代学者以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为对象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建构第二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对原生态的先秦名辩来说.是必要的。先秦学者用古汉语表述的名辩,不经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不便今人认知与应用。对先秦名辩的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逻辑,建构适用于全人类的世界同一逻辑。汲取中国学者独创的逻辑精华。  相似文献   

3.
先秦逻辑史是中国逻辑史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世界逻辑史上的一颗宝贵珍珠。而《墨经》又是先秦逻辑史上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它无论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本文仅就《墨经》关于“辞”的性质和种类的思想作一分析。先秦逻辑中的“辞”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对生死观有着独到的见解.先秦儒道生死观中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而不朽,死而不亡”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亡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5.
侔式推论中的语言逻辑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逻辑是从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来研究思维、研究推理的。作为在中国古代逻辑中具有最完备体系的《墨辩》,其字里行间不乏这方面的因素。温公颐先生在《先秦逻辑史》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写一部以普通形式逻辑为主的先秦逻辑史,也可以写出一部先秦辩证逻辑思维史,也可写  相似文献   

6.
后期墨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曾昭式后期墨家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就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方面,对先秦各学派一些逻辑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从普通逻辑角度看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批判是错误的。本文仅就其对先秦名家逻辑思想的批判作一...  相似文献   

7.
赵纪彬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研究了推类思想和逻辑规律思想在先秦的发生和发展,对先秦逻辑的理论特点和成因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初步揭示了秦以后中国古代逻辑逐步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我国逻辑学家对矛盾律及违反其要求而出现的逻辑矛盾做出了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不准确的理解、对错相杂的理解和准确的理解;这表明先秦逻辑学家对矛盾律及逻辑矛盾的理解经历了由不准确到比较准确,再到准确的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先秦逻辑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国逻辑史的主要内容.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逻辑思想,颇具特色,对先秦逻辑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库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库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泰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秦诸子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名”、“实”概念的含义,对孔子、宋尹学派、荀子、公孙龙、后期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名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被郭沫若誉为“墨名绝学”。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发展强化了各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寻根意识”,而这种意识将激发文化层面的民族主义,即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但是,这种民族主义由于本身蕴涵着多种矛盾性的存在,导致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使其理论诉求很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高中政治课堂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小"是指教师问题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大"是指教师所设置问题的内涵要大;还需要处理好"易"和"难"的关系,对有难度的问题通过设置数个存在逻辑关系的简单问题来实现。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爱问,还要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提问,抓关键词教会学生提问,考虑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学会层次性提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When we consider the gap between mathematics at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and given the logical nature of mathematics at the latter level, it can be seen as important that the aspects of children's 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be clarified.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division with decimals” in a 5th grade classroom, because it is well known to be difficult for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division with decimals, caused by certain conceptions which children have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how children develop their logical reasoning beyond such difficulties/misconcep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sense of division with decimals in the classroom setting. We then suggest that children's explanations based on two kinds of reversibility (inversion and reciprocity) are effective in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ies/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division with decimals, and that they enable children to conceive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s a system of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4.
哲学史上“芝诺疑难”中的“飞矢不动”,一直困扰着人们,无数哲人对其进行了解读,但始终没有戳穿悖论的根本问题,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批判性思维,采用新视角、新观点对飞矢不动悖论的论证、推理过程进行最大化的剖析,发现了支持其悖论的论据中存在的着虚假前提、推不出等逻辑漏洞,并给予了有力的驳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魏光民 《高教论坛》2006,(1):155-15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要走出这一困境,就要树立成才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王孝梅 《科教导刊》2021,(1):105-106
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逃避的情况,提出6+1高等数学教学法.6+1高等数学教学法改变了传统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且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相吻合.通过"导""议""展""评""理""研""思"七环节,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将2018版教材作为样本,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运用文本数据分析方法,绘制词云图得到主题特征,绘制社交网络图分析内容间的关联,从而把握教材的阶段特征和逻辑演进。分析结果表明:"人民""社会主义"在三个阶段都作为主题词,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教材的主旨,此外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侧重的主题。本研究对于梳理教材的主题内容及把握重难点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篇连接词作为一种衔接手段,是建立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有效方式,因此成为构建语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篇连接词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帮助学生增进语篇连接词意识,提高阅读自信心,掌握语篇内在思维模式,养成连贯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促进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