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自涂子沛《大数据》一书出版以来,"大数据"一词风靡各行各业,乐观情绪成为主流态度。不仅主流媒体对"大数据"大加赞扬,预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传播学界亦不乏学者对"大数据"溢于言表的拥抱态度,认为其不仅给新闻传播实务界,同时也给传播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福音。笔者认为,对此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任何一种技术并不是完全中立和去价值观的。对于传播研究领域来说,与商业营销逻辑过于亲密的"大数据"概念与方法,如果只能徒然增加功能主义经验研究的工具性效益,与反思传播权力不平等、关注个体传播权益,以及重建中国媒体公共性无任何裨益的话,只能成为学科发展的又一桎梏。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传播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军事建设。正如"软实力"概念的首创者约瑟夫·奈所说:"胜负还取决于谁讲的故事能够赢得人心。"我国对外传播的研究也正是基于其意义重大而逐渐壮大,如果从大家公认的我国第一本研究对外传播的学术性专著——1988年段连城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算起,我国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24年。  相似文献   

3.
赵启正先生做了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有“中国政府公关总管”之雅称。他卸任后就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向世界说明中国”仍然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近来看到他几次谈话,坦承中国媒体同世界主流媒体的巨大差距,中国对外传播存在着严重的“赤字”。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传播学者程曼丽博士的新著《国际传播学教程》,我拜  相似文献   

4.
李展 《东南传播》2014,(1):30-31
<正>《东南传播》学刊是福建省惟一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受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各位教师、学者的重视。欣闻学刊计划于近期诚邀两岸学者共建"海峡传播"研究专栏,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事台湾媒体研究的几位教师以及经常合作的一些台湾学者就"海峡传播"研究的今夕与未来进行了讨论,祝愿《东南传播》学刊把这一专栏办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社会价值的两岸学术交流平台,大家讨论的意见由我总结整理如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从促进海峡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海峡传播"是两岸交流中最重要的项目,因为两岸隔绝几十年,最需要通过传播增进了解,建立互  相似文献   

5.
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以下简称为《传播纵横》)在大陆历经曲折,终由享有盛誉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美国、港台与大陆传播学界沉浸数十年的心血之作,代表了华人传播学界跨文化的理论思考和历史反思的较高水平,尤其值得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和学生参考借鉴。对于大陆年青一代从事新闻传播学与报刊史研究的学人而言,金铨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他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担任讲座教授和系主任时开创的"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访问计划"至今举办已达十五年,惠泽数百名新闻传播学界的年轻学者,对于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式典范转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边缘地位由来已久,李金铨认为,它面临学术内卷化问题,正在走向画地自限,逐渐封闭。本文试图以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为例,探讨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以"泛传播"、"泛媒介"的概念重新审视传播学,认为语言、文字皆是媒介,传播是人的一部分,人不可与世界无交流,即不可无传播,传播学者可跳出狭隘的媒体观,落脚于"传播"二字,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传播学,拓展传播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科学传播学是一门以科学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科学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首届科学技术传播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的召开和1996年《科技传播研究》一书的出版,是科学传播学在中国进入创生期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早在1988年,林瑞基博士就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了《组织传播及其效果》一文,在中国大陆开启了组织传播学的先河,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组织传播学"这一学科概念。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我国在组织传播学科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学术领域的界定、研究模式与意义的探究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等方面,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尚有较大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05,(6):35-35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福建海峡电视台《华闻报道》栏目的对外新闻实践,结合传播学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来分析对外新闻栏目提升传播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重建传播者形象,加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改善传播技巧。希望能为中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潘天翠 《网络传播》2009,(12):48-50
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这是中国首次在对外传播研究领域召开研讨会,受到了传播学界的高度重视,汇集了业界的精英学者和行业领军人。  相似文献   

12.
正对外传播概念由我国提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义。对外传播的对象是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站等媒介的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接纳程度又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二者又十分相似。基于此,笔者关于对外传播做以下思考。一、对外传播的目的对外传播概念由"对外宣传"转变而来。相对于国际传播学,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3.
高海波 《新闻界》2007,46(2):26-27
一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被公认为传播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学界普遍认为其奠定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为分门别类深入研究传播现象铺平了道路。然而我们今天重读  相似文献   

14.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甜 《新闻实践》2007,(11):35-36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5.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16.
1988年出版的段连城先生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被喻为“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建设奠下的第一块基石”。1999年,沈苏儒先生的《对外传播学概要》紧随其后,更加明确了对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经过作者的数次修订和充实,《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增订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法研究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学界甚至对传统的"新闻法"、"新闻传播法"等概念本身提出商榷就是最好的佐证。例如,有学者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传播模式改变,"新闻  相似文献   

18.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大潮汹涌,传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播学原理》作为大学教材,广受欢迎,该书主编是一位睿智的传媒思想人物,他注重传播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社会问题,创立中国传播学会,推动了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在信息交流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他指出多媒介融合趋势增强,单媒体逐渐向多媒体转型,符号的组合化、整合化、综合化被大众所青睐,可视化信息受到热捧。他寄予新闻学子厚望,希望他们能守望社会、卫护良知,拥有视野和胸怀,做荣耀的媒体人。这位知名学者及教育者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大潮汹涌,传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播学原理》作为大学教材,广受欢迎,该书主编是一位睿智的传媒思想人物,他注重传播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社会问题,创立中国传播学会,推动了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在信息交流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他指出多媒介融合趋势增强,单媒体逐渐向多媒体转型,符号的组合化、整合化、综合化被大众所青睐,可视化信息受到热捧。他寄予新闻学子厚望,希望他们能守望社会、卫护良知,拥有视野和胸怀,做荣耀的媒体人。这位知名学者及教育者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下电视传媒对外传播力构建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陕西广播电视台策划实施的大型人文历史穿越全媒体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为研究案例,从历史文化层面入手,对《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一带一路"传播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价值理念的文化认同是"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基础。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创新传播方式,以"电视+"为契机,主动实施"融战略",努力贴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关切,转变传播观念和传播语态,逐渐建立"你说—他听—他信"的新型传播模式,不断提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公信力,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