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寻找山东省单人皮艇优秀运动员途中划桨技术的不足,寻求提高划桨效果的途径,为运动队和教练备战十一运会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研究采用平面定机摄像方法(拍摄频率50 Hz,曝光速度1/250 s),在赛程中段一侧对途中划一个复桨(两桨)周期动作进行拍摄.固定在一侧的摄像机同时记录了运动员左、右侧的划桨技术动作.采用独立t检验对部分指标值进行检验,P<0.05认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运动员左右侧划桨技术不对称,右侧强于左侧;运动员左臂作为拉桨臂时推水过程不明显,不平稳;双侧划桨节奏不理想.建议延长桨叶水平推水的时间,减少回桨时间,改善划菜节奏;延长最大艇速保持时间;增强左侧肌肉力量,改善左侧与右侧肌肉力量的平衡度;并增强左右臂途中划划桨技术的配合程度;加强腰髋等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参加亚运会与全国皮划艇春季冠军赛的皮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和竞速结构的不同,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点,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优秀运动员的划桨技术和竞技能力;研究方法:通过SONY摄像机对2010年全国皮划艇春季冠军赛和广州亚运会的200 m皮艇项目中参加男子单人皮艇(MK1-200 m)的运动员进行全程跟踪与定焦定点拍摄,运用德国SIMI运动分析系统对MK1比赛中亚洲优秀代表队的划桨技术和竞速结构做出对比分析;研究发现,MK1-200 m皮艇项目中,参加亚运会与冠军赛的运动员在一桨划距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在时间、艇速和桨频指标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员的划距与桨频呈现出高度负相关,处理好桨频与划距的关系是运动员提高艇速的关键;两组运动员的出水角呈显著性差异,尤其是B组的出水角过小,划桨周期的时间较长,桨频降低从而使艇速下降,因此认为,桨的出水角不能过低。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优秀静水单人划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IMI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对中外优秀500 m单人划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优秀艇的划桨节奏与国外优秀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我国优秀艇拉桨阶段的时间与回桨阶段的时间比例为1.4:1,而国外优秀艇的拉桨阶段的时间与回桨阶段的时间比例为2.1:1;国内优秀艇途中划阶段采用的是大划距中低桨频技术,国外优秀艇采用的是中低划距高桨频技术;500 m单人划艇项目的成绩与桨频的相关性大于划距;国内外优秀艇的桨叶入水角度和出水角度较为一致,平均入水角度在55°左右,出水角度在35°左右.建议中国优秀单人艇适当地提高桨频,减小回桨阶段时间比例,优化一桨节奏,提高每桨划船效果. 相似文献
4.
世界优秀赛艇双人单桨运动员途中阶段划桨技术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维摄像解析法、相关性分析,探索了世界优秀赛艇双人单桨运动员划桨技术的特征.研究结论有:1)揭示了世界优秀M2-、W2-运动员一桨中艇速、时间、位移分配及其性别差异情况.2)一桨艇速较高的M2-运动员倾向于艇速变化幅度小,拉桨后段至推桨前段艇速增长率较高;推桨前段时间比重较大,推桨后段时间比重较小;拉桨后段位移比重较大.3)一桨艇速较高的W2-运动员倾向于在拉桨后段至推桨前段艇速增长率较高;拉桨后段时间比重较大,拉桨前段时间比重较小;拉桨后段位移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赛艇实船测试系统对男子轻量级赛艇选手进行单人双桨实船划桨测试.测试发现:随着桨频的增加,拉桨与推桨速度同时增加,但推桨速度增长得更快,转桨角度和拉桨幅度呈减小趋势,拉桨力略呈下降趋势;最大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的绝对值都呈增加趋势,但负加速度的持续时间和其在整个划桨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在减少;运动员左右手拉力的不平衡以及最大力产生的位置不一致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对于航向的保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专家访谈法、三维高速摄像法、录像解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4 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代高水平背越式男子跳高运动员越来越重视起跳的速度,重心在起跳阶段缓冲不明显,腾起角度有减小的趋势;在起跳阶段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的缓冲幅度大于国外优秀运动员,髋、膝、踝3 个关节的缓冲技术同起跳质量和运动员的伤病有很大联系;上下肢摆动的协调配合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良好的起跳效果,建议教练员重视上下肢摆动比例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8.
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踏跳阶段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黎明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9,(1)
为了寻找我院男子跳远运动员踏跳阶段的运动学变化因素,本文通过高速电动摄影机,对我院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佳踏跳阶段的技术进行影片定量解析:(一)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二)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进而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男子跳远成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优秀男子仰泳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的初步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我国仰泳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有所提高,但身高、体重指标不够理想;肩关节与踝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明显好于其他泳式的运动员,但臂的拉力和伸膝力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中外女子四人皮艇500 m比赛桨频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世界大赛中国外主要对手在wk4-500 m比赛中的桨频模式和反映的战术,世界大赛中强队的主要战术为全力划。国家队与国外主要对手的专项体能差异表现为起动加速能力和途中耐酸能力,两种能力的提高是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优秀运动员皮艇K1-500 m加速阶段的速度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对2005年全国皮划艇春季冠军赛中参加单人皮艇500m决赛的36名优秀男、女运动员的启航加速阶段进行跟踪扫描录像分析。结果显示:启航加速能力男子A(前1~9名)、B(前10~18名)2组无统计学意义,女子A、B组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启航阶段男子A组的拉桨效果优于B组;女子A组桨频高于B组,B组启航时间和总成绩高度正相关;其余3组无统计相关意义。提示,启航阶段以提高每桨的划水效果获取艇速增加的技术更符合现代优秀运动员体能结构经济有效分配模式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年系统的游泳比赛技术监测采集游泳比赛途中游各项技术数据,以世界综合排名前100名运动员成绩为划分依据,研究女子100m蛙泳、200m自由泳运动员途中游分段速度、划幅、划频、游速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女子100m蛙泳和200m自由泳中,世界优秀运动员均呈现快划频的趋势;在对成绩预测中,通过运动员的划幅、划频比较容易预测运动员成绩增长情况和上升空间,即在成绩相同情况下,运动员划频慢,成绩提高幅度大;对10名优秀女子100m蛙泳运动员的途中游个性研究和多年成绩分析表明,她们划幅、划频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蛙泳优秀运动员相对集中,运动员年限也长;在对女子200m自由泳优秀运动员的途中游个性研究和多年成绩分析结果表明,与蛙泳不同,200m自由泳运动员个性化不是非常明显,优秀运动员相对保持高水平成绩年限少,运动员分散,说明自由泳运动员的各种能力和水平更趋于一致,优秀运动员保持高水平的能力要求更高;蛙泳对运动员的身高要求最少,而技术要求最高,是适合亚洲人的一项运动;运动员出成绩后保持高水平年限长,符合经济学原理;蛙泳项目一直是亚洲的强项和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短跑途中跑前蹬阶段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3):58-60
短跑途中跑支撑时期的前蹬阶段,缩短前蹬时间是减小制动一的主要因素,鞭打式着地技术和高重心跑是缩短前蹬时间重要的技术环节。前蹬是后蹬必备的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5.
提高爬泳技术应重视爬泳双臂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相互作用有三:一是划水臂随身体的自然转动向前向外伸肩动作,会减小由另一臂空中移动时所造成的上体错误的左右摆动;二是在中长距离中,注意一手臂人水后的前伸动作,可增大划水距离,还有助于另一臂的推水效果;三是一臂的空中移动速度和人水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另一臂划水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动力测试与摄像解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国家男子举重队占旭刚、石智勇等 9人的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 ,为改进技术、提高成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抓举测试中一些运动员引膝角度不合理 ,展髋抬体幅度偏大 ;挺举测试中张国政引膝时间较长 ,压力调整不合理。跳步动作是维持接铃支撑平衡的补偿性动作 ,运动员杠铃上送距离较大 ,造成过大的回落距离和速度。占旭刚在挺举 180 kg接铃时杠铃回落的距离和速度过大 ,再加上其退让性缓冲不足 ,下砸力过大而导致动作失败。发力后接铃支撑时 ,人、杠铃压力中心移动过大和 Fz对 X轴出现大的单向力矩是失败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其动作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动作进行三维录像解析分析。研究得出:八名运动员的着地角均偏小,不利于快速起跳动作的完成;郑艳、陈水清和邹畅三名运动员的蹬地角均偏小;除陆敏佳和许小令外,其余六名运动员起跳扇面角偏大,降低了起跳效率。八名运动员起跳腿部力量偏弱以及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差,导致缓冲效果不理想;八名运动员都较好的控制了腾起角度,但绝对速度偏小使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网上非技术性位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现场观察统计、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普遍存在的网上非技术性位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技术性位移是目前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稳定性及动作技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技术性位移主要与起跳技术不正确、运动员原有运动项目技能的负迁移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我国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在成绩提高的贡献率上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20.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陈洁敏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2):49-52
旋转技术是掷链球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通过两架高速摄影机 ,对我国部份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了拍摄并解析 :在旋转时单双支撑时间分布 ,链球加速途径 ,重心变化及链球运行斜面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运动学的分析 ,从中发现我国男子链球旋转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供训练时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