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灌输”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推动下提倡创新、自由的一段时间里,伴随着启发式教育、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新的教育方法的兴起,“灌输”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同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然而,中国的教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探索这一问题,无论是对德育还是智育,无疑都是十分严肃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灌输”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推动下提倡创新、自由的一段时间里,伴随着启发式教育、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新的教育方法的兴起“,灌输”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同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然而,中国的教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探索这一问题,无论是对德育还是智育,无疑都是十分严肃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灌输”教育的内涵及本质中国的“灌输主义”教学观直接缘于列宁“: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对灌输的拒斥与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德育的兴起与发展,是对道德个人主体性和个人自主选择的确认与尊重,它对个人主体性的凸显与传统灌输对个人的主体性的漠视显然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亦即主体性德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拒斥灌输的。然而,主体性德育也不能一味地反对和拒斥灌输,否则极易导致以极端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为基础的放任主义,使德育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的兴起与发展,是对道德个人主体性和个人自主选择的确认与尊重,它对个人主体性的突显与传统灌输对个人的主体性的漠视显然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亦即主体性德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拒斥灌输的。然而,主体性德育也不能一味地反对和拒斥灌输,否则极易导致以极端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为基础的放任主义,使德育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5.
道德灌输的认知心理学释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灌输的概念厘定,在中外教育思想中有着范畴和语义理解上的差异。内容和方法范畴内的灌输,“传递“输送”意义上的灌输理解似乎更符合中国的本土特色。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类型、学习观和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基本道德知识传递和输送中的灌输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否定和拒斥一切意义上的灌输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德育制度是指以字形式制定的,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的行为规范。班华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德育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2期《文苑》栏目刊登了山东烟台孙汉宁先生“100元能加3分”的文章。孙先生在文尾理直气壮地质问:学校管理怎么了?是不是太压抑孩子的天性了!笔者读了此文却不禁也想问一句:这些学生家长怎么了?孩子的所谓天性真能如孙先生所说的那样张扬吗!先不说  相似文献   

8.
从《教师之友》(2002年第11期)的目录上看到孙启民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我的“新课程”感悟》一题颇感新奇——问号,“新课程”下之问,问中必有新论;不过,问号何意呢?揣着求知欲,我急急拜读了孙先生的大作。几番咀嚼,得知大意乃为以新课程理念对“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名言之重新审视。虽然没有明言其为“谬误”或“过时”(也许是出于对“名言”的客气  相似文献   

9.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一) 2004年12月我曾来参加“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记得当时还举行过一次我和孙先生的“对话语文”活动,主持人就是陈日亮老师。今年上半年福建师范大学又举行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我因有事没有来;王立根先生主持的海峡两岸中学生语文演讲比赛活动,我也没来,这次来,就算是一并还债。而我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福建语文教育界的活力,你们所提出的“创建闽派语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