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芬 《科教文汇》2023,(22):135-138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在中外设计史课程思政教学中,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拓展课程的温度、广度和深度,发掘专业教学和思政结合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打造了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完整实践案例,并总结出艺术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方面,教师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方法:重视并确立思政教学的理念,科学确定思政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一套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善用“大思政课”,要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理论研究深度、布局谋篇准度、贯彻执行力度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严涛  朱红 《科教文汇》2023,(19):29-32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包括“知情信能行”五个维度,它是检验高职思政课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有其生成逻辑。由于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性,高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关系淡漠化、单向化等原因,导致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高。可以从提升学生“期望获得”、提高学生“实际获得”和“成长获得”等方面进行提升改进。  相似文献   

4.
沈凌 《科教文汇》2009,(23):193-193
2005年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课(“思政课”)进行了第三次大调整,出台了“05方案”。与以往的“思政课”方案相比,新方案具有六大亮点,凸现了“思政课”理论应用新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杰 《科教文汇》2020,(7):40-41
建设“金课”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应围绕“学生思维动起来”“教师讲授活起来”“理论内容实起来”以及“课堂氛围热起来”四个向度,着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公布,对各学段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建设既是一种深化,又是一种考验。一体化建设巧用“大思政课”,促使育人内容、育人场域、育人主体协同发展,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大思政课”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大平台、构建师资队伍大体系、创新思政大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展工作大格局的方式,完善大中小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教师队伍培训、实践研学基地等,增强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衔接性,提高思政课的是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大数据、强算力、深度学习为鲜明特征的人工智能正加速对“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融合赋能。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下主体参与全员化、内容供给精准化、载体应用沉浸化、资源整合多元化提升了“大思政课”育人的力度、精度、深度和厚度。与此同时,西方错误思潮智能渗透、教育主体智能素养不足、教育内容供需矛盾突出、传统伦理关系解构重塑等现实挑战加大“大思政课”育人难度,消解“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因此,须从价值引领、队伍建设、技术变革、制度创新等路径入手,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秀娥  江娜 《科教文汇》2023,(24):48-5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延伸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它和理论教学内容互释、功能互补,构成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双引擎。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目标泛化、内容虚化、组织散化、评价弱化等难点、痛点问题。因此,该文基于OBE教学理念,全方位审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在逻辑,结合山东省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实际,沿着“线上线下融通、理论实际融合、地方史和通史融入、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融汇”的逻辑理路,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贯通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融“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反馈”于一体的闭合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明确目标、优化组织、评价科学和效果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丽芳 《科教文汇》2023,(11):138-141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文章针对医学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思政课与专业课互融互促建设的指导原则,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出发,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的设计与实践,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促进医学教育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建筑工程结构检测”课程中的教学模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检测”为例,围绕“岗课赛证”重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通过课前启化、课中内化、课后拓展,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反思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周梨 《科教文汇》2023,(19):37-40
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是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各学段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制度健全和组织保障有待再聚焦,主动作为和创新思维有待再提高,备课形式和成果呈现有待再创新,数据管理和可视系统有待再强化,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组织保障机制,明确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教师培养机制,确定以同一主题为原则的操作运行机制,完善以数据管理为重点的实时监管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杨莎 《科教文汇》2020,(13):53-54
分类教学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选择。目前针对“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高校按照文科、理科、艺术类实施分类教学,专门针对师范类专业的分类教学极少。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育要求指向性更明确,内容层次要求更高,实践性更强,因而探索构建师范类专业“思政课”课程育人体系,为教育传承培养合格的人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时代特征很强的技能和方法课.建立跟踪系统,对文献检索课网络课堂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便于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为课程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使文献检索课发展与时代同步.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的实效性关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和形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高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高职思政课应针对这些不足,在课前准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育人渠道等方面做出改革,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实践教学法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实践教学法是贯穿“灌—启式”教学,不断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现实需要,也是思政课新课程体系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要采取各种具体形式和明确各项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邹达琴  严煜 《科教文汇》2008,(22):160-160
通过对当前高职生自身学习特点的分析,找出高职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方法。对高职生思政课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进行教育;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思政教育;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何伶俐 《知识窗》2023,(12):45-47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趋势,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相结合,是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综合育人新模式的有力路径。文章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对象,分析“岗课赛证+思政融通”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框架、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思政课改革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中国制造”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然而,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学校不重视、教学主客体角色认知不到位、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管理不规范、实践基地不足等诸多问题,须实现“六个转化”,以此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燕霞 《科教文汇》2020,(13):55-57
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整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教学、新闻播报、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历史遗迹探访、讲中国好故事、微视频大赛、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创新形式,从而达到实践教学与传统课堂的良性互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刘璇 《科教文汇》2023,(24):40-43
善用社会大课堂建设“大思政课”是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其中生动鲜活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办好思政社会大课堂所必需的素材,武汉也因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等特点,而成为建设“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因此,恰当而生动地运用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开辟“大思政课”新路径,既要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好各类平台、丰富教学场域,又要推进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阐释和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