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怪人”,广陵人士,九十年代江苏省优秀青年电视工作者王俊。扬州人似乎对“怪”有好感。古有“扬州八怪”,今有“扬州第九怪”。我面前这位“怪人”是拍摄“扬州第九怪”成功后,被冠以“扬州第十怪”的美称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  相似文献   

3.
扬州绿杨旅社建于清末民初,取名于清代诗人王渔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句。旅社位于扬州市新胜街23号,当时位居闹市,且建筑富丽,设施豪华,服务周到,一时间宾客云集,生意兴隆,有扬州“国际饭店”之誉。  相似文献   

4.
石翔 《视听界》2004,(6):74-75
扬州是水木清华的风景城,扬州是岁月悠久的文化城。因着扬州独特的天然美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扬州电台的文史专栏——《绿杨城郭》,在听众与创作者的共同呵护下已经连续播出20年,被听众誉为“扬州的空中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创刊于2006年元旦的《扬州时报》推出“租报”举措,在相对平静的扬州报业市场中吹起了一层层涟漪。一时间“租报”看报成为广大市民街头巷尾的话题。“租报”无需支付任何押金,读者只需付低廉的租金便可。《扬州时报》有两种不同的租报形式,一是租阅完全版的时报,每月4元,全年40元;一是租阅其每个周四的《赢周刊》,每月一元,全年10元,并通过“小红帽”发行网络按时投递和回收,不给读者增加麻烦。这种新颖的发行模式在扬州是首创,在中外报刊史上也属罕见。通过数月“差异”的“入市”实践,《扬州时报》发行量节节攀升,现在直逼5万份,广告收入也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扬州先后获得“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这既是扬州城市地位和品位的体现,也是宝贵的新闻资源。作为地方电视媒体,我们对这些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呼应国家战略,创新融合传播,讲好扬州故事,将精心制作的新闻和文艺作品传播、推送给更多用户,从而提振和拓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让主流声音牢牢占领舆论场。  相似文献   

7.
扬州网是由扬州市委宣传部和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地方性综合新闻网站,由原先的“今日扬州网”(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和“扬州新闻网”(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合并而成,是本地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城市门户站点。  相似文献   

8.
“巷城”名居——扬州的盐商旧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城市都有它特定的风貌,扬州城的神韵似乎就在于“烟雨朦胧,小巷人家”,所以有人把扬州称为“巷城”。而最能代表扬州小巷及小巷建筑的自然是扬城东南部沿古运河一线的盐商旧宅。《芜城怀旧录》中说,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扬州,问扬州进士秦簧,新旧二城有何区别。秦簧回答,新城盐商居住,旧城读书人居住。盐商居住在新城是为了行盐的方便。当时盐运只有运河这一条水路,商人在盐场提盐运到扬州,待官府稽合后再由水路出江,运到额定销地。盐船在扬州等待稽合时,船主“以盐主不能照管,视为己物,恣为侵盗”。于是,盐商们便在运河岸边的“官民空闲…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江苏扬州在全市开展“学习扬州好人、争做扬州好人”活动,激发崇德向善的城市基因,一位好人带出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引领满城春风,形成中央文明办点赞的“扬州好人森林效应”。郑翔、李树干、周忠燕、周维忠等一大批“扬州好人”被本地主流媒体报道后声名远播。央视摄制组曾五下扬州,专题拍摄近30位“扬州好人”的故事,登上过“新闻联播”“向幸福出发”等多个知名栏目;  相似文献   

10.
袁淮 《中国博物馆》2005,(4):F0002-F0002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简称“双博馆”)位于扬州新城西区,自然风光秀美的人工湖畔。  相似文献   

11.
胡俭 《新闻通讯》2012,(12):13-13
我获奖的消息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今天我以《机遇总是“潜伏”在有准备的人身边》为题,分三个部分陈述。  相似文献   

12.
古旧书业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征文考献、钩稽史料,重点叙述了晚清以来扬州古旧书行业的演变史实,内容涉及扬州版刻的衍变、书肆的变迁、书贾经营的风貌,尤其是近现代文化名人周叔搜、朱自清、阿英等与扬州古旧书业的关系,以及“公私合营”和“文化大革命”对于扬州古旧书业的影响。本文是作者研究中国古旧书业史的系列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季之光     
收藏家季之光,1936年出生于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毕业,现为扬州工艺厂的退休干部。他从15岁开始,历时40多年,收集了120多个国家150多万枚火花,有“中国火花大王”“扬州第九怪”等雅号,收集数量在中国为第一,世界为第三。  相似文献   

14.
《信息系统工程》2006,(10):22-35
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企业都面对过“是买房子还是租房子”,“是买汽车还是租汽车”的选择。现在,我们又将面对“对买软件还是租软件”的新选择,因为“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简称SaaS)”势不可挡地来到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灿烂,感人至深,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与其艺术技巧密切不可分的,本文撮取其中三端加以说明,以见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技巧之一斑。 语自奇辟 唐代诗人杜牧有《扬州三首》,颇为人们击节称赏。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特别注意到此诗“极言扬州之淫侈,令人留恋,语自奇辟”的特色,所说颇具只眼。唐代的扬州是个幽美而繁华的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故文家多有歌咏扬州之绮旎风光与繁华者。杜牧此诗既写扬州之豪华,如“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囊水沈堆”、“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等句即以金玉珠宝、美女雄雕来描绘扬州城一派繁华豪奢景象,但又“极言扬州之淫侈”,所以于第一首中就有“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之句。《大业拾遗记》载:“帝色荒愈炽,乃建迷楼,  相似文献   

16.
度过悲惨童年迈上革命征途《文革》三烈士之一骆何民烈士,江苏江都人,1914年1月7日生。父亲骆国章是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现名扬州中学)的语文教师。1919年6月,父亲病故,家无恒产,年仅33岁的母亲带着4个儿女进了“全节堂”守寡。“全节堂”在扬州城东南左卫街,名义上是个慈善机关,专门收容孤儿寡妇,实际上是地方士绅借此攫取名利、维护封建礼教的地方;对被收容  相似文献   

17.
《记者摇篮》2006,(1):62-62
只要掌握特点、火候,加好调料,剩饭也同样能变成“扬州蛋炒饭”,吃在嘴里喷喷香。  相似文献   

18.
扬州三把刀 扬州三把刀是一张扬州城市名片,是一个历史品牌。近2500年来,扬州在汉、唐、清朝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深邃磨砺的扬州三把刀走出本土,走向全同,  相似文献   

19.
许杰 《档案与建设》2004,(12):44-44
扬州市邗江区档案局按照扬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举办“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扬州”图片展览的通知》要求,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工作,得到扬州市委常委、邗江区委书记张京霞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张京霞还将保存在自己身边的珍贵照片捐赠给区档案局。  相似文献   

20.
扬州大学图书馆现藏清抄本《扬州赋》一卷、《续扬州赋》一卷.此抄本序首钤有“艺风堂/藏书”、“秀水庄氏/兰味轩/考藏印”朱文方印,系为缪荃孙旧藏. 《扬州赋》为宋代王观所撰,内容吟咏古都扬州之建置沿革、人物故事、山川楼观、名胜古迹、风俗物产等.赋文虽采取排比铺陈之形式,却以事实为本,特别是其注文征引30多种宋前文献,可辑补一些文献内容的佚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