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盐渍土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盐渍化土壤水分下渗规律、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过程,设计了土壤剖面分层定水头供水及土壤剖面变水头供水下渗实验。测定不同层位土壤水分下渗率、含水率、孔隙水溶液电导率及土壤体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入渗条件下水盐动态运移规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化土水分下渗规律可由积水入渗Kostiakov模型进行刻画;浅层0~40 cm土壤相对于深层40~60 cm土壤具有较强的拦截和贮存入渗水分能力;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动带位于浅层0~40 cm,且20~40 cm深度的土壤盐分波动幅度较大,深层40~60 cm土壤孔隙水溶液盐分向下运移的通量与土壤体盐分对其的补充量达到动态平衡,水分下渗过程中深层土壤孔隙水盐分含量相对平稳。实验结果为盐渍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壤入渗测定教学实验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渗是水文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定量确定土壤入渗性能对认识水循环及水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文建立了用于水利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土壤入渗测定装置,该装置包括人工降雨装置与土壤人渗装置,可进行降雨的人工控制、入渗量测量和土壤水分测量.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入渗过程,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设计一套基于室内模拟试验的降雪入渗参数测定系统,该系统包括降雪模拟、地质模型、太阳辐射热模拟和降雪入渗参数测量系统,以及测定系统箱体、试验数据采集及控制器、设置在测定系统箱体内部的冷热一体机等辅助设施。应用本系统能够研究不同坡度、强度、温度下不同土质内降雪入渗过程中降雪径流量、降雪出渗量、降雪入渗量、水分亏损量、降雪入渗率、降雪出渗率和降雪入渗系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野外入渗试验表明:由于黄土质地均一,且存在根孔、虫孔和裂隙等大孔隙,水分在黄土中的入渗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其入渗方式既有有捷径式下渗,形成优先水流,也有活塞式入渗。  相似文献   

5.
以“景观产流”观点,在3个不同的岩溶区建立起3套不同的产流模型,分别探讨该区的蒸发与下渗;指出了快速流和慢速流的新概念,及下渗既不是蓄满,也不是超渗的论证,其预报效果比现用的模型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沙壤土入渗性能和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率和土壤饱和导水率,以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与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土壤侵蚀及污染物运移有关的重要的土壤水分参数。文章采用烘干称重方法测定土壤饱和含水率,用现场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用双环入渗试验与人工加水方法相结合(替代马里奥特容器)的“稳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土壤水分脱湿过程特征曲线和吸湿过程特征曲线,并用S=Ae^-Bθv或S=Aln(θv)-B模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显示,这些测定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一、第108窟保存现状莫高窟108窟为五代所建的大型洞窟。窟内有中心佛坛,上有一趺坐佛(五代塑)、二弟子、四天王。该窟在莫高窟窟区中部的下层。窟内地面比现在窟区地面低2米左右。窟内阴暗潮湿。甬道处可见以前沙埋的痕迹,证明以前流沙曾将该窟埋没。60年代加固工程施工时为了开拓上层通道,甬道加长2米左右,在没装门以前阳光不能直接射入窟内。1986年安装铝合金门。窟门下部与甬道顶部相平,空气不太流通。沙埋时窟内湿度大,潮湿空气不易排出,窟内四角处湿度增大,下部地下水及崖体自身水分的侵蚀,壁画全都酥碱。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第351窟内疱疹区和非疱疹区地仗可溶盐含量的测定,调查疱疹病害的分布状况,第351窟与其相邻洞窟位置的比较,查明前期壁画地仗加固和脱落现状,据此推断出第351窟南、北壁西测疱疹病害是由崖体渗水带入可溶盐而造成的。第351窟其他区域的疱疹病害的发生可能与前期进行壁画地仗边沿加固时取用了高矿化度的大泉河水有密切的关系。室内试验模拟出与第351窟相类似的壁画病害。  相似文献   

9.
王子洞窟区是麦积山石窟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前期未编入麦积山洞窟总录中,也从未向外公布。此次调查,将此窟区窟龛编为15个号,和主体窟区的窟号相连.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渭河渭南段周边农业用地以及荒地土壤的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荒地与耕地的表层土壤水分在2011年10月到2012年4月间呈现总体下降趋势;深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渭河滩荒地水分逐渐增加,变化幅度小;渭河滩耕地水分虽也在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香根草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治理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生态绿篱工程的核心物种。基于衡南县大片紫色土丘岗荒地及其严重的土壤侵蚀的存在和多年来科技人员在本地已取得的大量实验性成果和实际推广应用的不足,本文探讨了香根草在衡南县紫色土丘岗区水土保持中的实际应用与推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微咸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短缺的淡水资源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开发、利用微咸水进行农田灌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微咸水室内一维垂直入渗试验,研究了钠吸附比(SAR)相同条件下,矿化度单一指标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导水和持水能力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矿化度大于3g/L时,增加幅度减小;土壤含盐量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明显增大,矿化度大于3g/L时,土壤基本处于积盐状态;不同矿化度水入渗后5~40cm土层土壤浸提液SAR均小于入渗水钠吸附比8,但大于土壤浸提液初始钠吸附比。因此在此种土壤理化条件下,入渗水SAR为8h,矿化度为3g/L是土壤安全灌溉的上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的地上咸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开展了不同灌溉周期试验.在流动风沙土和荒漠林土两种类型的土壤上,各设计5d、10d、15d、30d 4个灌溉周期,灌溉水均为28 g/L的地下水,灌水定额相同,均为1250 m3/hm2,研究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灌溉周期对土壤水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周期的增长,土壤水分明显减少;不同的灌溉周期,灌溉周期短的样地表层土壤电导率高于其它样地,但土体中层电导率低于其它样地,原因是较多的灌水把盐分向下层淋洗.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1995、2004、2012年3期的水土流失图,分析诏安县的水土流失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并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其1995年以来水土流失的总体态势做出评估.研究认为,1995年以来诏安县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但下降趋势趋缓;水土流失总体态势改善明显,但中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Located in subtropical monsoon area, the redsoil region in western Zhejiang, China, is one of themain cash crop production bases of this province. Dueto the clim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rainfall varies greatly in this region. Only 15 percentof rainfall occurs in summer (July, August and Sep-tember), while about 60 percent of rainfall occurs inspring (from March to June). The region suffersdrought in summer and waterlogging in spring. Theparent ma…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土的基本组成和水的作用特点,运用物理学、土力学等原理,讨论了水对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认为粗粒土受水的影响小,细粒土受水的影响大。水具有二重性,对土的作用既有益,又有害。提出要特别注意科学用水和防水,用其益,防止害。并提出了一些科学用水、防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敏 《怀化学院学报》2001,20(2):108-112
湖南省四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分析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及成因,结合该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论述该流域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去离子水浸提茶园土壤、松林土壤、空荒地土壤,获提取液,用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进行土壤酶活力测定及白菜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酶活力与土壤类型相关,松林土壤提取液和茶园土壤提取液对白菜种子发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山地土壤植茶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茶园土壤pH有酸化趋势,取植茶龄不同茶园土壤,测定pH,用去离子水浸提处理白菜种子,萌发实验结果显示,影响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在不同pH值土壤中的浸出率不同,在pH值4.5-5.0之间化感物质浸出率高,随着pH值的上升或下降,化感物质浸出率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节水技术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分布不平衡、污染严重 ,节水至关重要 .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 ,使用节水设施、回用建筑内废水、加强供水的科学管理等措施均可达到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