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观众学的角度看解放区戏剧的繁荣邹红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解放区戏剧应该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尽管这一时期的戏剧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之作,那些当年轰动一时的剧本也很难在今天的观众中产生共鸣,然而,这一时期的戏剧活动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启示,其中不乏理...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从3个雄度对戏剧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进行了阐释。儿童戏剧教育“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态势,为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通过对日本歌舞伎与欧阳予倩戏剧的比较分析,认为,歌舞伎的“间”、“限取”、“点”、“歌舞分开”的特点与欧阳予倩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欧阳予倩的戏剧观、戏剧创作、戏剧改革意识均与他观照歌舞伎相关,所以,学习欣赏欧阳予倩戏剧,应该掌握日本歌舞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剧本≠戏剧     
许多人都认为: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戏剧四种体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中的“戏剧”应改为“剧本”。下面就谈谈“剧本”和“戏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对商洛市境内戏剧文化生存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探究戏剧文化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文化立市”的文化发展策略和戏剧文化保护、传承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从3个维度对戏剧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进行了阐释。儿童戏剧教育“工具论”和“本质论”两种取向融合的态势,为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胡适的戏剧观与戏剧创作祖芳宏,谢昭新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胡适不仅首挑“文学革命”大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理论倡导文章,而且在诗歌、小说、戏剧各个体裁领域,都作了创作上的“实验”。就戏剧言,他不仅...  相似文献   

8.
<正> 《讲话》把解放区文学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光辉的新阶段,而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戏剧的成就。本文仅以戏剧为例,谈谈《讲话》对戏剧繁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论西方现代“哲理化”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理化”是西方现代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戏剧向来排斥哲理,单纯追求一种动情的快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了戏剧“哲理化”趋向,开始追求一种思考的乐趣。易卜生的“讨论”式戏剧、布菜希特的“间离”式戏剧、萨特的哲学化戏剧、荒诞派的“直喻”式戏剧作为“哲理化”戏剧的代表,在戏剧哲理化的探索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戏要“出戏”,而又不能“太像戏”;要工巧,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气味”。老舍的戏剧创作,在生活与戏剧二之间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平衡。他对戏剧独到的悟解与出色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戏剧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确定戏剧的形成时间 ,既是戏剧史研究的基本课题 ,又是戏剧观念研究的历史起点。本文首先从理论确认和事实印证两个方面 ,论证“戏剧形成于唐代”说 ,即中国戏曲形成于唐代。其次分析唐代人们的戏剧意识。伴随戏剧的产生 ,戏剧观念开始萌芽。唐代人们产生了雏形的戏剧意识 :初步认识了戏剧文体并予以分类 ;体验戏剧的“悲感”与“乐感” ;用道德评价戏剧 ;借助诗文讽谏说构建戏剧讽谏说。唐代人的戏剧意识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思想。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戏剧     
丰富的看戏经历为胡适日后进行戏剧改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经验,胡适戏剧改良的理论基点是文学进化观念和实验主义哲学,胡适的戏剧改良观念是与其倡导的“五四”文学革命步调是一致的,胡适还在戏剧翻译和戏剧创作中不遗余力,其翻译创作戏剧的动力和标准是写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戏剧观。厘清胡适和戏剧改革创作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进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戏剧创作和戏剧欣赏的情感活动是一种饱含感情的艺术思维活动,被称之为“有情思维”,这种“有情思维”适用于各类艺术形式,不仅仅只限用于戏剧艺术。“有情思维”使戏剧艺术创作出真实、鲜活的“形神合一”的戏剧人物形象,使戏剧艺术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是整个现实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是从社会问题剧开始的,深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上了普罗戏剧的发展道路,虽在艺术追求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却因后来过于注重社会政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但其所提出的戏剧“大众化”却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曾禺和夏衍为代表的“生活戏剧”和“心理现实剧”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华文戏剧”观念意蕴深厚,它使新世纪民族戏剧获得新内涵,也以华人戏剧一体化探索的独异性,显示出戏剧文化史观的突破。尽管它当年的命名是仓促的、带有某些权宜性,但是,它表明在90年代市场化带来的艺术乱象中,戏剧人最先预感到了全球化思潮涌动带来的文化变局,断然开始破茧而出,尝试区域的、跨界的联合、联制,逐步在确立一种真正国族戏剧的视角。“华文戏剧”以若水的流动性,冲破历史冻土层,撬开各中华文化遮蔽区的疆界,追求着戏剧观念、美学、艺术和方法的鲜活流动,多地分享,它所建构的是一种动态选择的有可能与“世界戏剧”重叠的全新的“文化戏剧”,其三个最具价值和最具有标识性的特征是:由多地性、多音性聚合的和声形态;华人故事的世界表达;呼唤和生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五四”戏剧理论经历了从“对抗化”到“国剧化”的发展过程。所谓“对抗化”,不仅指新旧两派的对抗行为,而且指新派戏剧理论者站在西洋戏剧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戏剧否定性的自我审视,及旧派戏剧理论者站在中国传统戏剧的立场对西洋戏剧的排斥性的他者批判;而“国剧化”则是站在世界立场更是站在民族立场,在积极梳理戏剧的审美本质特征、戏剧艺术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旧戏价值的基础上,对“话剧”与“戏曲”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整合努力。  相似文献   

18.
论日本戏剧对田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汉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所从事的戏剧运动,都有日本戏剧及艺思潮的重要影响。田汉的戏剧形式得益于秋田雨雀、菊池宽等剧作家。田汉所推崇的“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则源于厨川自村,表现了“灵的极致,,与“人类之爱”。田汉所从事的戏剧运动.则受到了坪内逍遥领导的艺协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戏剧在西方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罗马的酒神祭祀。伴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戏剧本身,无论是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对西方不同时期的戏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后现代主义戏剧所表现的戏剧的一个发展趋势,既对深层戏剧形式的解构,称之为“推动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德国现代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多维度的探讨,对其现代戏剧的艺术观与“史诗剧”理论,现代表演艺术观与“陌生化效果”理论作了新的界说和辨析,从而揭示了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革命性、现代、先锋性及其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