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阎风雷 《考试周刊》2014,(89):103-10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高校体育的课程改革、人文性和终身体育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转变的必然。"以人为本"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现代教育观,就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合,倡导终身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2.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意义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界由于长期缺乏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引发了众多体育社会问题,触发了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探索。文章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探究。认为体育人文精神除秉承了一般人文精神的意义外,还有其独特内涵: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很难完整而全面地归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解读不同;体育科学体现了人文和科学融通的特征;体育科学是集中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特殊学术领域。但其根本来源是对体育社会实践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的挖掘;体育人是体育的人文精神的集中承载者和发扬者:内化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体育人是构建和谐体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握与实现高校体育的人文精神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校体育人文精神回归的必要性及实现高校体育人文精神回归的基本构想。它包括:由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由单一学科课程结构向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转变;由成绩型向能力型教学评价体系转变;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纵观人类漫长的文明演化历程,体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文化承载和传播角色,人们将“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要义归结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财富。我国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构建,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资源及厚重的人文底蕴,实现了体育运动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反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受到长久以来“科学”与“人文”分割的教育思想影响,导致体育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位,极大地限制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5.
王辉 《教书育人》2012,(9):56-57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文体育教育是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是以体育教育为载体对学  相似文献   

6.
姜婷 《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23-124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体现科学精神,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人文化,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未来教师,是对人文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更是现代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是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是省域高等教育应守持的基本理念。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省域高等教育作用日渐显著,高等教育理念也日渐由工具价值向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回归、从唯规模和速度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从唯经济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凸显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公共利益、提升效益与效率等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8.
学生体育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着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及教育的改革,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同时也是体育价值观转变的动因。因此,学生体育价值观面临着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向人文体育价值观、生物体育价值观向人才体育价值观的两大转变。面临这两转变,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以"三维健康观"进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育观;体育教学与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体育观;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培养终身体育观;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体育观。这四点即是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学体育是通过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人文精神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观改革将体现以下特点:由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由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由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使体育教育更具人性化,更能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理解当代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文章论证了当代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阐释了当代体育教学人文精神使生命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中走向人生的辉煌、追求自我完善与和谐的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所要求的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等积极因子,人文精神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个人价值、和谐发展等核心理念,必将在教师专业性向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彰显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对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人文精神既有历史普遍性,也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主体性精神,它们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福祉。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广义的科学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人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观。强势平衡、信仰先行、楷模示范是当代人文精神形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体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祖国、对事业、对科学、对时代深沉的爱。爱国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奉献是钱学森精神的核心,求真是钱学森精神的本质,创新是钱学森精神的灵魂。钱学森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的历程中,大力学习、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恒久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文精神的争议除了其伦理人文,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民本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其人文精神经历了远古的自然人文精神到伦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其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在这种发展追求中,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文化中最终升华为民本精神。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华,由于各种传统,使得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运行中往往走向反面。文章就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精神作辨证分析,在分析中弘扬民本精神的精华,争取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执政为民"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失衡,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下降、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缺失、人文精神逐渐弱化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建设人文精神为重点,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7.
关注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思想政治课应贯彻这一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发挥政治学科人文关怀的优势,真正体现政治课的价值,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人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及政治学科知识三者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先桃 《高教论坛》2007,(4):16-18,30
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文章针对当今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分析了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局限性,呼吁让人文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并指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应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体育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角度出发,首先界定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含义,然后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二者融合的因素及必要性,最后构建了二者相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把人的价值意义作为实践和认识的最高准则与目的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关爱生命、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过往教育中体育人文精神方面十分欠缺,更需要在高职教育阶段予以重视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