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归庄是明代遗民社会中非常活跃而且颇为重要的一员。他交游甚广,交往人物主要包括殉节者、遗民、降清者、清朝官员、僧人等五类人。与五类人的交往对归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学思想、儒佛观念、政治态度方面。归庄的个案是明清之际士人的一个典型,研究归庄的交游和思想的状况对于研究明代遗民的生存状况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都属于多神教信仰的国家,无论是中国的佛、道、儒三教,还是日本的佛、神、儒三教,都在社会中和谐地发展着。宗教的发展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宗教思想也会在民族语言中有所体现。谚语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分析,可以从中窥探出两国宗教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有100多篇,从其中反映的历史来看,自先秦到明清,绵延数千年,可以看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从反映的内容看,汇集有儒、道、法、墨、佛诸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可以说,这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心理层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明朝时期,钱谦益由于受当时讲佛谈禅的社会风气影响,少年时期就与佛道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在他广泛的交游之中,与佛道僧侣的交游则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此能够进一步了解钱谦益热衷于交往佛道僧人的原因,以及与佛道僧人交游对其佛学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反映钱谦益与佛学相关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道、佛思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和艺术载体的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德化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发展中,其陶瓷文化深受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其地区文化的形式,在泥塑、瓷塑与绘画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德化陶瓷艺术,希望为德化陶瓷的创造、发展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教育源远流长。在中国思想教育史上,以儒、道、佛三家为代表的思想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占据着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至今仍是挥之不去、摆脱不了的奇特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儒、道、佛三家独具特色的思想价值之外,其教育艺术也充满了智慧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态度。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所型塑的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批判,而对佛、墨思想则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佛圆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士人领袖钱谦益与新安商人汪汝谦因柳如是而相识相交,但二人关系十分微妙,有待发覆。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6,(4):34-38
明清之际是我国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明代诗坛的主流是尊唐抑宋,这种思想在经历明清鼎革之后,逐渐发生了转变。其中,钱谦益强调新变,提倡宋元,首开清初诗坛宗宋之风;冯班、吴乔、贺裳等人则将诗学对象由盛唐诗转向中晚唐诗,诗学对象再次变化,呈现向宋诗滑近的趋势;而在清初的唐宋诗之争中,吴伟业、黄宗羲、宋琬、查慎行、朱彝尊、王士禛等人以唐宋并重的方式,努力为宋诗辩护,至康熙初年终于形成一股宋诗热。至此,明清之际的祧唐祢宋诗学思想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之际的儒学大变革中,作为北方儒生共同体领军人物的孙奇逢,以回归、重释孔孟经典来整合理学各派,由此其思想可分为两个层次:理学层次和儒学层次。正是两个层次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在清代北方形成的以孙奇逢为宗师的夏峰北学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为明清之际的儒学大变革在新视野的开拓方面至少提供了暗示。  相似文献   

13.
在明末清初儒、道、释融合的大背景下,道家文化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形象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蒲松龄从同情弱势群体、反抗黑暗势力的立场出发,把社会底层作为关注对象,借助于鬼狐世界的浪漫想象和寄情意象的叙述方式,在笔下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寄托了崇尚自然天性的“天放”思想,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和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之际,逃禅成为许多士子的选择,一方面是迫于政治压力,一方面也为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宋琬迫于生计参加了清代的科举,并且于仕途并不顺利,思想上出处的矛盾日益深重,在诗作中多有表现,后于康熙初年入狱,两年的牢狱生活使宋琬真正看淡了名禄,也看清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找到了儒与道释结合的思想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归。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的青原学风本有"荆杏双修"的特色,方以智晚年入主青原当与此一思想背景有关。他将觉浪道盛的庄学论述导入青原,在青原山掀起了一股三教并弘的学风,并以方氏象数易学思想作为三教会通的理论基础。由于清代学风的转变以及某些政治因素,青原学风在方以智身后很快衰落。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者自产生之日就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到了明清时期,三教的融合已臻至成熟。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这种融合有着典型而又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更是儒、佛、道三教大融合时期。韩愈终生积极反佛兴儒,努力探索封建宗法制度的重塑之道,客观上起到了遏制中唐佛教消极避世观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