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看/被看”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情节、结构模式,从而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鲁迅通过“看/被看”的二元对立,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白描、勾勒“看客”形象,从中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和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钱理群先生曾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存在着“看 /被看”的内在情节结构 ,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 ,揭示了中国人作为“看客”的麻木灵魂。晓苏的这篇《看望前妻》也是以“看”为核心展开情节的。一个抛弃结发妻子的当代“陈世美”多年以后回到家乡 ,想要看望自己的前妻。那么他是为了赎罪吗 ?“不知为什么 ,我就是想去看她一眼 ,仿佛不看她一眼我就不能甘心不能安神。”为什么会“不甘心”呢 ?也许是喜新厌旧惯了想换换口味 ,不免喜旧厌新起来 ,前妻在他的心里成了“埋在地窖里的酒” ,“时间越久越香”了。说白了 ,这又是一个看客的形象 ,事过…  相似文献   

3.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4.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孔乙己》中每个看客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每个阶层的思想状态。鲁迅先生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透过"看客"看社会。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一群经典的看客形象,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的特点,透过看客我们看到了社会中人们心灵被荼毒的程度,透过看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人间冷暖。  相似文献   

6.
受尼采启发,鲁迅塑造了众多“末人”形象。在他作品里农民、妇女、看客甚至知识分子中都有“末人”身影的出现,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是惊人的。鲁迅指出,不打破封建制度这个“铁笼子”,“末人”便无法根除。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时,曾回忆其在日本医科学校的一次经历:课间放的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即将砍头示众,而旁边则围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欣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于是,他放下了解剖人们肉体痼疾的解剖刀,拿起了解剖人们精神的痼疾的解剖刀。他的小说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并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基本模式。因此,了解鲁迅小说中的“看”,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4-18
“看客”是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特征、启蒙意蕴、角色特征是其在叙事中的三个重要方?。看客蕴含鲁迅先生对启蒙与革命的深沉思考,暗结鲁迅先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尼采狂人式的批判精神。他以速写的方式勾勒看客之形,塑造看客形象,通过剖析看客的精神和心理,揭示看客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呈现看客文化深广的影响,突出“写意”目的,凸显角色典型化特征,以更直接的笔触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启蒙主张。  相似文献   

9.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鲁迅通过对看客的描写与刻画,暴露了国民的病态,揭示了国民病根之所在.文章用扫描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它的存在方式,外在特征和精神特征,从而揭示出看客存在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的原因时。曾回忆其在日本医科学校的一次经历:课问放的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即将砍头示众,而旁边则围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欣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于是。他放下了解剖人们肉体痼疾的解剖刀,拿起了解剖人们精神的痼疾的解剖刀。他的小说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并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基本模式。因此,了懈鲁迅小说中的“看”,可以说是找到了一把解读其作品的好的钥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那被郭沫若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3.
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常常看到“看客”一类形象。他们带着特有的卑琐,影影绰绰、活龙活现在小说中出现。他们的特点,一是擅长看,二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自以为是吃人者。剖析他们,更能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揭露国民劣根性,深入地认识鲁迅的思想与创作,认识鲁迅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雨果两位大师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笔下都塑造了“看客”这一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而雨果笔下的看客更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先躯者的鲁迅,当他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去探视中国的国民性,以先觉者敏锐的自光去观照这种国民性的实践主体——中国民众的时候,曾通过文学创作的途径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对民族民众有借鉴、醒世作用的文学形象——“看客”形象,进而把笔触伸向国民灵魂的深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成功,使本来颇具积极意义的探视,染上了一种近乎悲剧的色彩——先躯者在他笔下的这群麻木、冷漠的看客眼中,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在塑造阿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体现了病态社会国民素质的某些共性特征,透露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的价值和命运。他们所形成的“看客”效应,使民心难以凝聚,民众难以奋发。他们是“立人”事业最强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