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其人格的发展,而人格发展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其学习和生活。托养机构的智障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以致其人格发展方面更欠缺。但研究表明,智障儿童也能通过后天的适当的环境支持和教育手段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所以,托养机构给智障儿童开展人格教育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州市某残疾人托养机构219名智障人士进行与性相关现象进行调查,了解托养机构内智障人士目前与性相关现象的状况,对智障人士的性行为表现、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托养机构智障人士存在一定的性需求,且有不当的与性相关的行为,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差,因此说明了对智障人士开展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福利机构的不断完善,中重度智障类学生开始被吸纳到托养机构、培智学校等进行生活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然而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尝试起步较晚,对应的制度和资源供应并不完备,考虑到中重度智障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远低于正常人,因此建议我国托养机构在不断优化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技能培训方式的过程中适度增加中重度智障学生行为、价值观、态度、思想等的科学干预,循序渐进地推动中重度智障学生生存技能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托养机构的特殊学生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欠缺更多。因此,在全日制托养机构的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探究有效而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以使全日制托养机构的特殊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智力障碍同退化的人格特质相关。加强对智障儿童人格的教育有助于提升智障儿童的生活品质。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对智障儿童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遵循学生人格发展规律,组织有效教学;充分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我实现倾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在情景化学习环境里提供功能性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残疾人托养机构员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残疾人托养机构员工在工作上有95.3%的人遇到过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主要有自慰和裸露身体部位等;员工对智障人士性教育培训需求强烈;(2)参与培训的员工性教育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及行为指导变化明显:对智障人士性教育持有更为正向的态度,也能更为积极、正确地去引导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3)性教育问卷的知识水平、态度情感、行为指导具有一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托幼机构”轻度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开展的现状,对成都某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发现教师普遍没有给予符合轻度智障儿童实际需要的游戏支持,轻度智障儿童的支持性游戏开展很不够.对特教机构开展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建议为:教师应加强对智障儿童的特点的研究,特教机构应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智障儿童,是指在胚胎期或者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智力落后或发展水平低下的儿童。智障儿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障碍,而以智能低下为其主要特征。本文主要从智障儿童的特点出发,围绕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教育智障儿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智障儿童的教学教育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没有好的道德教育,弱智学生良好的品行难以养成,个性难以发展,人格难以健全,自身各方面素质难以提高,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也会更加困难。因此,为了智障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家庭是智障儿童的第一个学校,是智障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净化”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表率,将对智障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智障儿童的道德教育要“幼儿化”,父母要从孩子的心理年龄、思想特点出发,以幼儿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一.良好的环境是脑瘫智障儿童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与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为脑瘫智障儿童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11.
一.良好的环境是脑瘫智障儿童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与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为脑瘫智障儿童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1.物质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12.
智障教育以培养儿童自立并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而儿童同伴关系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是智障儿童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受个体特征、家庭教养、社会环境等影响,智障儿童的同伴关系现状并不理想,不能很好发挥儿童同伴关系的功能。家长、学校应互相配合,从优化交往环境、增强儿童自信、提高交往技巧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智障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损伤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教育,导致他们产生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其中,自卑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是最典型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父母、师长、社会的关爱以及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可以矫治智障儿童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4.
培智教育发展到今天,从其开始时的特殊性逐步向融合教育发展,最终目的是让智障儿童融入普通的、一般性教育教学环境中,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进而融入社会。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开展有效性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智障儿童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引导智障儿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现实生活中,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生存能力受到影响。因此,提高智障儿童的生存意识,使其获得发展技能是智障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生态课堂是一种人文课堂,也  相似文献   

16.
日本智障儿童的数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日本特别支援教育理念,智障儿童数学教育历史、现状与案例,旨在唤起人们对智障儿童数学教育及其研究的关注,促进我国智障儿童得到切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具身学习"是探究智障儿童自主生活能力创生路径的有效干预理念.利用"特定场景训练场—主题游戏迁移场—社会生活交互场"等动态发展场景,通过唤醒智障儿童认知、体验与行为的特设环境、生活模拟、真实情景等三大创生路径,可有效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自理生活和自我管理等适应社会的自主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智障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生活能力不能够正常发展,教师必须把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以游戏教育为契机,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智障儿童的游戏教育需要,利用分层教学,找到适合每一个智障儿童的游戏方式,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主要讲述了智障儿童随班成长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进行智障儿童随班学习的具体教育策略:关爱他、鼓励他,使他们得到人格上的尊重;教学简单、有趣味能提高成效;教师对智障儿童应该有恒心、有耐心,伙伴帮助,家长教育,在亲情、友情的陪伴下学会独立学习,在漫长的道路上使其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0.
依据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和缺陷补偿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智障儿童自信参与的劳动来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增强智障儿童的健康体格,促进智障儿童的运动协调,发展智障儿童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让智障儿童全面发展。本文以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基础,将美育与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劳动教育丰富智障儿童美育的内涵,拓宽智障儿童美育的实施途径,试图挖掘美育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综合功能,从而使智障儿童从生活的真正意义上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