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丁晓娟 《大观周刊》2012,(30):207-207
“纯净水”“达人” “灌水” “槑” “菜鸟” “”等网络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学生的口语和作文中,这些求新猎异、天马行空的词语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费解。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还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此外,网络语言大多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还对正规汉语语法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当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呢?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全盘接收?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网络语言,更应该掌握中学生心理,从而对网络语言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MM”代表“美丽的女孩”、“酱紫”意为“这样子”、“偶”表示“我”……时下,这些网络语言正成为年轻一代网民的口头禅,同时也给人们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些障碍。广西近日出台地方法规,禁止在公文和教科书中使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3.
金鑫 《报刊之友》2012,(11):98-99
本文从网络语言中盛行的“体”范式入手,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完整的描述,并且根据“体”范式流行的源头对其进行了粗浅的分类。文章由现象展开,对“体”范式所代表的网络语言的变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和对话目的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在新媒介时代中,网络语言对传统的话语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挑战及对网络这个新媒介产生的反作用。只要进行特定场合的疏导和规避,“体”范式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语言其实是语言发展中产生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央视的媒体广场提醒:高考日益临近,劝考生们在高考时切忌滥用网络语言。时下一些标榜为新新人类的网民尤其是中学生,动辄就是“东东”、“虾米”、“偶”、“BT”之类的网络语言,甚至经常性地出现在了口语和作文中。其本意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或者调侃的氛围,彰显自  相似文献   

5.
郝苗 《出版广角》2016,(2):58-59
语用学是语言学分支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语义”及“语境”。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社会思维结构的一种表现,其存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文本尝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编辑工作的特点,探讨语用学在网络语言编辑中的价值及其具体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迪 《军事记者》2013,(3):49-50
去年11月5日.新浪微博的“头条新闻”栏目发布了一条微博。吸引了很多网友围观:“网络热词‘席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居然也采用了如此‘潮’的网络热词做标题。这也表明.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党报也正在与网络密切融合——不但引领着网络文化也在吸纳网络文化。”该微博一时引来网络热议。本文将探讨党报新闻吸纳和运用网络语言的动因及其效果。以及党报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的建议对策。一、网络语言进入党报版面的动因网络语言从网友间的调侃娱乐走向正统的党报.其“转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是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传统语言在新媒体技术下的延伸,“火星文”是现代新兴网络语言的代表,伴随着台湾劲舞团等网络游戏的流行而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接受。在台湾的E世代中,“火星文”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次文化用语。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两件事使网络语言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是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另一个是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的《2005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首次列举了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  相似文献   

9.
一是语言滞后现象。语言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媒体在写新闻、播新闻时常用一些过时的语言、词汇来反映当前的生活。二是网络语言及外来词汇现象。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多,一些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人运用。对网络语言除了出于规范目的采取“堵”的办法外.更应考虑采取疏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汪志勇 《新闻知识》2006,(11):48-49
从今年3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无独有隅,广西于今年7月正式出台新的地方法规,对“新闻报道不得使用网络语言”作了相应的规定;吉林、黑龙江等地也正在酝酿制订类似的法规,从立法层面对网络语言(网语)作出严格的限制规定。由上海首开先河的“新闻报道不得使用网语”的地方法规,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在全国各地引起很大反响:赞成者…  相似文献   

11.
王珊琪 《东南传播》2022,(4):127-129
伴随着社交媒介使用率的大幅提升,源于“火星文”与饭圈用语的字母化网络语言频频“出圈”,进入了大众日常视野中,其暧昧性与排他性的符号内涵,呈现出浓厚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围绕青少年文化表征实践形成的字母化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话语建构方式。通过字符的“拼贴”与价值的“同构”,风格化的意义缩写使青少年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表达自由、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进而论之,青少年们以字母化网络语言为载体,以“情感共同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议题与文化建设,为其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积累了可观的亚文化资本。而主流话语的引导有利于青少年更有效地参与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纾解话语差异、形塑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2.
美国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新的网络语言XML.是一种“更坦白的网络语言”.它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取代目前主流的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使得网上信息传播和交流更加灵活自如,人机交流更加自然便利.”我希望5年以后与电脑进行交流能像与秘书讲话一样”。 第一代网络语言,也就是目前仍占主流的网络语言HTML,是在1985年开发出来的。因特网能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现在的模样,HTML功不可没。众所周知,Internet上数不胜数的网页都是用HTML写成的。在网页中随便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查看源文件.在出现的文本框中看到的  相似文献   

13.
刘斐  雷云 《新闻前哨》2010,(8):68-70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解读现实社会的重要“索引”。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语言在网络应用中呈现出口语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并演变成独特的网络语言。本文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传播形式进行初步的分类与梳理。  相似文献   

14.
林思维 《报刊之友》2013,(9):140-141
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这个时代作为公民的网民的社会心态。本文将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席丝”一词为例,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网络语言的符号建构,并简要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民们为了适应网上交际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趣味性的“在线”流通的语言-网络语言.这种颇具特色的语言不仅在网上备受青睐,各类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纷纷采纳一些经典网络语言,以此不断地自我调适与革新,使新闻报道更具时代特征.本文将对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郑晋鸣 《青年记者》2016,(19):47-48
时代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进步,不断催生新的语言风格与形式.幽默活泼、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语言频频见诸报端,让向来严肃庄重的纸媒传递出“与时俱进”的气息.但值得注意的是,“逼格”“蛋疼”“然并卵”“屌丝”等不雅网络语言泛滥成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传统纸媒.为博人眼球,不少市场类报刊甚至肆无忌惮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标题,例如《萌萌哒球童,足联派来的逗比?》《四川“蛋疼”车祸4万枚鸡蛋碎了一地》,类似的“标题党”深谙“新闻卖点”与“网络热点”,看似出奇制胜地迎合着受众猎奇求异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语言创新和规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迅 《新闻世界》2009,(6):141-142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新语体,是网民在交流中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图片、符号等进行“改造”而形成的。由于网络语言主要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区(如网络论坛、虚拟聊天室),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决定了网络语言直观快捷、私语性和口语化倾向,使之拥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并越出书面语言的规范,对现代汉语产生极大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18.
毛欣 《新闻战线》2022,(12):41-45
媒体语言承载着传递信息、宣传教化、舆论引导等功能,经由不同媒介元素的触发、互动与融入,虚拟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内部交流方式渗透进线下生活,网络语言逐渐呈现倒灌现实生活的流变,媒体语言的“目光”与“声音”属性得到一体释放,双向驯化的不仅是当中的传统媒体语言与网络语言,也包括受众与信息编码者。本文以此出发,聚焦媒体语言的自我演变,试图从传统媒体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双重路径,探析言语事件固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媒体语言的叙事运动,探索其显性话语和隐性进程的构成机制,为思考媒体语言的建构路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相似文献   

20.
虎年伊始,网络语言居然意想不到地成为春晚重头戏。这不算小事,须知春晚不仅被称为新民俗,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年夜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