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玉苑 《广东教育》2011,(11):42-43
一、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一是以空间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二是以时间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三是按逻辑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其中,按“逻辑顺序”描写的说明文又分下面几种:一是描写某事物的性质功用;二是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措施;三是介绍某现象及其原因或本质。  相似文献   

2.
论文选题确定后,需要建构论文的结构。借用建筑上的分类,教育论文的建构方式可分成两种:一种是步骤化的、一层一层堆积的"砖混"建构方式;另一种是先结构后内容、由表及里的"框架"建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更适合教科研论文,该结构的建构程序有材料准备、框架搭建、推敲修改等。应根据论文的学科特点、复杂程度和个人的写作习惯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论文结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3.
说明文要求写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按合理的顺序说明事物,并适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我们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一、说明顺序分析法说明顺序是组织材料的准绳,弄清了说明顺序有助于结构的分析。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为序,空间为序,类别为序,程度为序,认识顺序为序和逻辑顺序为序。例如,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由外到内的顺序来行文的,最后介绍与荔枝生产有关的问题,结构层次一目了然。二、相对集中分析法任何优秀的文章都有其内在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框架是研究教育事实的具体方法论,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体系或逻辑体系,对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解构和建构的思维方式.对教育事实进行分析,必须建立起必要的分析框架,不同的教育现象和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的方法论性质决定了只有科学、合理、适切的分析框架才能揭示教育事实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5.
学会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有条理地介绍所要说明的事物。就必须准确地把握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常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材料;说明事物的结构布局或形状等,常以空问为序安排材料;说明事物属性、规律等,常以逻辑为序安排材料。第一册第四单元重点学习说  相似文献   

6.
综述大学行政化问题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化是我国大学管理领域中广受诟病的热点问题之一。20多年来,各类研究成果虽然层出不穷,但却显得杂乱无序。本文按照自主构建的分析框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相对全面、客观、系统地评估行政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按主题、方法和层次三个分析框架,梳理分析20年来关于大学行政化问题的研究1 176篇论文。分析结果表明:大学行政化研究是一个研究不充分的新兴领域,具有外力驱动、问题触发、实践导向特征;研究总体处于从问题研究上升为体系建构、从内部关注转向为外部诉求的起步阶段;方法运用比较单一且远未达到方法论自觉的程度;研究层次以宏观意义上的院校、国际比较层次为主导,中微观层次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7.
思维分类体系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史上,对思维分类问题已有多种研究。思维的分类体系是以思维的经验和相关研究为基础,骊定的思维观为理论前提,以思维概念为被分对象和最高属概念,以内涵分类为主导方法而建构起来的,以思维的因素类型为第一层次,统一着不同亚层次类型而结构起来的系统体系。通过因素分析的分类,可得到十二种因素型思维:主体型思维、逻辑规律型思维、对象型思维、根据型思维、目的型思维、工具型思维、方向型思维、成果型思维、状态型思维、行为型思维、环境型思维、品质型思维。这些因素类型分别统一不同亚层次分类类别而结构起思维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8.
说明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宜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等实体事物宜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宜用逻辑顺序。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掌握时间、空间叙述顺序,但是对于运用逻辑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组织文章内容,却感到头疼。逻辑顺序就是在说明事物时按被说明对象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安排文章结构。这种顺序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例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先概述一般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有悠久的历史”,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  相似文献   

9.
议论文写作教学“三维换元法”江苏/沈德山议论文主要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展开的,同旨在描写事物感性状貌的记叙文大相径庭;议论文的结构是按事理展开的逻辑步骤安排的,同记叙文按生活本身的自然顺序营建更是迥然有别;即便是同属叙事,在议论文和记叙文...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数学化"能力是指高中学段的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和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具体地,可划分为横向数学化、纵向数学化能力两个层次。主要培养建议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横向数学化的热情;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夯实学生横向数学化的基础;加强数学抽象思维的训练,突破学生横向数学化的难点;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实现知识点的纵向数学化;引领学生绘制知识树,实现章节知识体系的纵向数学化;倡导数学互动与交流,提升学生纵向数学化层次。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知识信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输入大脑,中枢神经就会产生次第有序的反应。这种反应反复多次,就会逐渐造成心理活动的某种“准备状态”,从而使人们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这便是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对解决...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数学中极限概念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学习极限概念困难的表现主要为:对极限概念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在极限概念使用中出现种种不足甚至错误;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极限概念本身的问题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极限概念教学的主要对策有:在极限教学中融入极限发展的历史,作好铺垫导入;加强语言逻辑结构层次的分析与引导;根据类比迁移原理,适当调整教材中有关极限内容的结构顺序·  相似文献   

13.
1.按顺序观察。观察顺序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空间方位顺序,二是时间先后顺序。观察有顺序,思维就有条理,表达就有层次。 2.对比观察,抓事物特点。事物是复杂的,如果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特点就鲜明了。如夏天与冬天,城市和农村,鸡与鸭,甚至是同一事物在大小、颜色等方面都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姚明 《新高考》2008,(12):13-13
结构层次体现作者的逻辑思路,叶圣陶先生对此说过一句极有名的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结构层次体现事物的等级性,是事物之间普遍差异性的表现,是作者思维条理的外在表现,是文章学普遍承认的文本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无论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还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都难满足其双重属性的要求。基于框架问题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建构理论课程设计方法,该方法将课程内容置于有层次的框架问题中,赋予学生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相关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技能。有层次的框架问题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高级思维和真实环境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的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知识要点]科技类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科技知识为根本任务的,从文体上来说,属说明文。因此,阅读科技类文章,同样要抓住说明文的特征,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和分析说明方法,具体有如下两方面。一、把握顺序,理清层次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反映事物事理的科技文,也必须注意说明的顺序。因此,阅读这类文章时必须把握它的说明顺序,才能理清其结构层次。说明的顺序主要有三种: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过程或按照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程序作为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17.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巩固说明文学习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科普文学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说明文的不同特点,懂得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和不同的写作目的,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按合理的顺序说明事物。 (三)教学难点怎样抓住特征说明;按逻辑顺序说明事物。 (四)知识点 1.合理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确定合理顺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信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输入大脑,中枢神经就会产生次第有序的反映。这种反映反复多次,就会逐渐造成心理活动的某种“准备状态”,从而用固定的思路和习惯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便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强烈的专注性和倾向性,将促进人们在类似的情境中迅速地甚至是能动地作出反应,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是在变化了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建构是一种科学探索,它基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基础,旨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建构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包括: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搭建概念建构的框架,采取有效的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对比分析差异性特征,组织野外实践等。  相似文献   

20.
怎样提高学生的说明能力呢?笔者对此作了粗浅的探讨。说明文阅读按阅读层次来分 ,可分为了解———比较———研究三个层次。了解。学习说明文 ,要了解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它着重介绍事物的构造、类别、成因、性质、功用、特点、演变过程等。要了解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要了解说明文是把事物特征说清楚 ,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 ,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学习中要能够掌握常用的九种说明方法。要了解说明文为了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说明要有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学习中要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