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2.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3.
张元济于1910年3月17日(二月初七日)从上海起程,开始了长达10个月的欧美环游之旅,于1911年1月18日(十二月十八日)回到上海。张元济且走且停,一路考察了西方各国教育、出版、印刷事业,同时还与商务印书馆的同仁频频通信,处理馆务。文章主要对1910年8月张元济致夏瑞芳和高凤池的一封信做求证与解读,以期管窥此时张元济对中外合作出版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园 《兰台世界》2012,(4):12-13
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他出生于1867年10月25日,于1959年8月14日去世.张元济原籍浙江海盐,在1892年考上进士,并担任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在戊戌变法时曾经被光绪皇帝破格召见,但在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在1898年,张元济入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后来又担任过公学总理.1901年,张元济出资创办商务印书馆.1926年,张元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直到去世.张元济的许多关于近代图书馆的思想都非常有见地,并创建了多家近代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陈原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三个读书人:一部“书史”》,说三个读书人构成一部中国现代出版的社会史:张元济──邹韬奋──胡愈之,这“实际上可以看作近百年中国社会史的一个侧面,甚至可以说,一个很重要的侧面”。近年来,或许是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邹韬奋与生活书店(后与读书、新知合并成三联书店)有着更为直接显见的联系与影响,关于二人的研究认识逐渐深入,胡愈之却几乎“泯然众人”了。然而在本世纪初二三十年代风云激荡的岁月,胡愈之与商务印书馆和生活书店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并在它们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厚重的足迹。胡愈之三…  相似文献   

6.
谁是我们的导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为《中国新闻出版报》"晓群书人"专栏写稿,认真研究了10位出版大家,他们是张元济、王云五、邹韬奋、胡愈之、叶圣陶、张中行、周振甫、陈翰伯、巴金和陈原。本来还想再写几位,但此类文章实在不好写,也因为自己近期工作太忙、太累,就此搁笔。前些天上海书店出版社希望将文章结集出版,取名曰《前辈——出版十家》,收入  相似文献   

7.
1992年,杨德炎先生收到一封信,当时他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这封信是老出版家陈原先生写的,信中有一名话让杨德炎热血沸腾:"与其浪迹天涯,不如做张元济传人."  相似文献   

8.
一最近,友人王中秀先生见北京瀚海2005年春拍图录中一封张元济书札手迹,①知我关心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史料,于是剪下寄我。这封轶札不仅揭示了一段尘封百年的重要史实,而且可以纠正张元济入主商务编译所年份的一种传统说法,弥足珍贵。原札写于红纸信笺,全文如下:星海老前辈大人阁下:敬肃者,昨奉皓电,敬译诵悉。公与午帅雅意殷拳,元济何敢再三坚执。惟自客岁辞退南洋公学译书院后,复为友人招办编译之事,近已启馆,未便擅离。异日遇有机缘,定当抠衣晋谒,方命之罪,幸乞鉴原。顷由赵竹翁处交到午帅赐电一纸,除迳覆外,并祈婉达下悃为荷。肃此奉覆,…  相似文献   

9.
忆父亲     
开篇的话父亲张元济号菊生(1867—1959),系清末进士,曾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即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教育与出版事业,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父亲遗著:《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王绍曾、叶宋曼瑛、汪家熔关于父亲的传记专著也相继问世。家乡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建立了张元济图书馆,后又于1987年及1992年两次召开研究父亲生平和思想的学术讨论会。国内书报刊物上也不断登载评介父亲事迹的文章。父亲一生活动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且均建树甚多。因而,有人提出应为父亲“正(?),即不仅称他为出版家、教育家,更可称他为思想家、改革家。仁者智者自可各抒高见,继续讨论。对我来说,他永远是一位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的好父亲。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五十二个年头,除几次短暂的离别外,可以说是朝夕相处。父亲思想遗产十分丰富,现在  相似文献   

10.
张元济图书馆的前身为海盐县图书馆,筹建于1984年,为纪念近代海盐县籍文化名人张元济先生,后将其命名为张元济图书馆。张元济图书馆扩建工程(新馆)2010年6月1日开工,2011年12月31日扩建完成并开馆。  相似文献   

11.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13.
跟汪家熔先生通了数年的信,却一直未谋面。前年第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在北京连打数个电话,他均不在家。去年他到南京来,我却到太原去出差了。这回去北京,早早地通了电话,怕再失去一次机会。汪老住在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六一幼儿园内。我从北大换了一次车,边走边问,刚走到六一幼儿园门口,正问“汪家熔住在何处”,传达室的人指着正走过来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寒暄过后,我怎么也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朗朗、面前这个步履矫健、须发还基本是黑的人竟有70高龄了。在出版史的研究圈里,汪家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退休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经搜集、整理、辑集了一批有关商务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的图书,如《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诗文》、《张元济书札》等著作,为国内张元济研究的开展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14.
何处觅书香     
正做书人,与书谈一辈子的恋爱,仍欲罢不能。前一阵子,我写陈原老。搜来搜去,想来想去,写来写去,原来就一个字——书。书人陈原,就是一本书。他写过关于词语的密林,而他自己则成就了一个书籍的密林一一商务的书,那么郁郁葱葱,让人赏心悦目。现如今,老提一句话——建设书香社会。这多么让人神往!但眼  相似文献   

15.
新建的浙江省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于五月八日举行奠基仪式。海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出版家和藏书家张元济先生的故乡,图书馆因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共中央政治  相似文献   

16.
在张树年先生与张人凤兄处,见到一封张元济先生于1931年7月为郑振铎先生写的介绍信。研读之下,深感这是一件难得的蕴有丰富信息的文献史料。今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这封信很有点特别。用的是印有“涵芬楼制”的八行直栏旧式信笺,原文是用打字机竖打的,其上又有张元济用毛笔加的批注,但无署名。原文无标点,又用旧格式转行顶格。今试加标点,并改成现时通行格式,抄录如下。沅叔先生道席:  相似文献   

17.
(一) 197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国际版上,刊登了一幅朱育莲绘的时事地图。第二天,宁波市的一位读者,给人民日报国际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述说了他在十年动乱后重新看到“朱育莲绘制时事地图的喜悦心情和对他的期望。”今天,离这位读者写信的时间,又过去七年了。朱育莲的近况怎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拜访了他。在他家的会客室里,一张宽大的写字台上,放着一个插有各种各样画笔的大笔筒。笔筒旁边,是一个大瓷盘,里面放着鸭嘴笔、圆规、尺子……在他座位背面的墙上,挂着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为他们伉俪写的条幅:“晓窗和墨写新  相似文献   

18.
苛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人的确难以时时铭记于心、见之于行,更多时候我们的心态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邓之诚在1959年8月17日的日记中,就对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馆”)的元老张元济有较为刻薄的评价:“报载,张元济于十四日死于上海。此人以遗老自居,而骂清朝。胜利后,反对蒋中正。新中国成立后,勇于开会,当场中风,卧病数年,今始化去。在商务馆发财二三十万,为人绑票,去其大半。沦陷后,骤贫,先卖其屋,后并所藏批校本书籍而罄之。八年前,曾以《翁文端日记》卖与燕京大学。一生刻薄成性,能享大年,亦甚幸矣。”不知邓之诚为何评价张元济“刻薄成性”,从张元济的书信与日记中,虽常见其厉行节约之行为,但也不乏慷慨助人之举。  相似文献   

19.
陈原先生夫人余荻以77岁高龄于1993年7月16日遽尔离开人世,他们伉俪情深,相互携手度过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暮年陈原遭丧妻之痛,对他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三个月以后的那一天,陈原写了《六十年重温〈世界〉》一文,文前题记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4月25日-27日,为庆祝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同时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张元济先生的故里浙江海盐召开"《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岸三地商务人共同赴会缅怀前辈。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