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农村儿童深层次潜能的需要,是深化农村体育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核心目标之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只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才会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主动性才会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落实,教学有效性才会提高.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把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完美超越.只有这样,体育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正>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要求教师要创新性地教,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学,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教与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和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的教学活动.其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求新能力;重点是启发学生探索;在实验、实践活动中学习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创造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实现创新发展.基于此,从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实践探究教学策略,即结合实验探索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重视课外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创新能力的充分提高和主动培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水平,体育课堂是很好的机会。因此,小学老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参加并且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中快乐成长,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王建良 《学周刊C版》2010,(3):184-185
本文以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为指导,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建和发现的能力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学.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教与学中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须重视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邱益妹 《考试周刊》2014,(15):105-106
本文以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探讨新课标下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类社会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取得进步与发展,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师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责. 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1.缺乏创新环境与动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民主和平等的精神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没有教学以外的精神压力,让其自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设置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参与到教师创造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学周刊C版》2016,(20):220-22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该文对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以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教育创新,而现在教育创新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教师是物理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创新也是当前中国迫切需要的,只有赢得了创新才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很大,给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营造"互动——合作"的教学气氛;支持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回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鼓励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等方法来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应当重视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创新能力入手,抓住体育教学的独特优势,对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曹菁 《考试周刊》2022,(11):1-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主阵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讲授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依然占主流,这些方法的应用需要以教师为主,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策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创新精神.一、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创新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以“探索—转化—创造”为主要形式,重视启发学生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创造能力.教无定法、但可择法、亦可创法.教师要勇于弃旧扬新,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自创教学新路子.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就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和技能的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学自练,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与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改进,最终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教学艺术的研究,让课堂充满创新彖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创新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氛围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广泛参与的学习氛围;增强勇气、自信心的活动氛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  相似文献   

19.
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体育教…  相似文献   

20.
开放性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作了专门的阐述:“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还需要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养成质疑求异的习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都是为了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成功中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