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开放大学作为一所特殊的大学和教育载体,面向社会各类成员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社会化的远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为社区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平台。开放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优势是:开放大学平民化教育取向适应了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开放大学开放性办学模式为社区教育搭建了平台,开放大学区域性建设布局为社区教育拓展了环境,开放大学多层次教育形式为社区教育丰富了内容,开放大学信息化办学手段为社区教育拓宽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依靠开放教育提升存量人口质量,必须创新发展开放教育。要创新开放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放教育办学体制,创新开放教育办学形式;要以高质量的品牌创设开放教育新的形象,以优质的资源形成开放教育新的竞争优势,以高水平的师资引领开放教育的新风尚;要以信息技术推动开放教育转型升级,以制度创新加快开放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底线思维确保开放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开放教育”一词来源和发展的考证,发现最早的界定指学校中以儿童自由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或方法,后来转向面向大众、没有入学门槛的“无围墙”教育。已有研究从理念、资源、平台、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开放”的含义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以“教育”为逻辑起点,从机构、行动、内容、产品四个要素角度界定开放教育。指出开放教育由专门从事开放教育的教育机构或附设开放教育职能的教育文化机构举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提供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时空便利、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障碍,满足特定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同时剖析了开放教育人的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育观念开放四个特征,并阐述了开放教育与远程教育、终身教育、开放学习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开放教育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重要理念,但如何在中国有效实施开放教育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本研究以教育公平性与实用性为价值取向,运用市场导向理论,构建了开放教育的市场导向体系战略模式,从而将开放教育理念建构为市场信息、专业群、教学关系管理三大开放整合组群,以期推动开放教育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5.
晋淑惠 《教育与职业》2012,(23):126-127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在教学上具有教育对象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等特点。主要教育模式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人人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利。文章从开放教育模式对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以新要求为出发点,论述了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合理定位,并根据多年教育经验,提出了教与学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开放教育从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抽象出来,研究开放教育的信息论背景,揭示其信息哲学涵义,有助于丰富开放教育的理论基础.该研究以信息哲学为视角,提出了教育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性、是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信息可以被记载和被传递以及易记载传递和形式优越性的本质特征.进而提出了开放教育的信息哲学特征:开放教育生成性、建构性和属性人的特征.分析了开放教育信息三态存在形式:自在信息态为开放教育客观存在,自为信息态为开放教育的受众渠道多样化和再生信息态是经过系统严格的教育教学理论论证和实践后的对教学资源的高级加工结果.据此分析了开放教育信息绩效核心是在远程教育信息产生、传播和响应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信息增值链.通过对开放教育的信息哲学分析,为开放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我国开放教育逐渐步入改革深水区。开放教育作为远程传播教育的关键性产物,其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教育传播的本源探索与结构创新。为加快我国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教育传播的视域出发,以开放教育领域典型案例——英国开放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马来茨克传播模型构建案例分析框架,对英国开放大学的机构特征、教育资源、教育媒体、学习者、教育效果等关键要素进行深度剖析,重点在于探索其实施策略及其背后缘由。而后,在充分考虑我国开放教育实践现状及困顿之处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开放大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开放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开放教育制度是实施开放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开放大学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正常运作的重要一环。在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制度建设中,开放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开放”的标准、集中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以及以开放教育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实现制度的具体实施等关键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本文从远程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之处及共同处,以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和高职教育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从五方面进行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并提出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做好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含义。开放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创造了条件。开放的远程教育致力于教育过程的控制,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服务,为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创造条件。开放教育为终身教育打开方便之门,而终身教育有利于扩大教育结果公平。开放教育能成为教育公平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开放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998年教育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至今,已走过了快速发展的15个春秋,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开放教育发展的关注点。作为开放教育师资队伍后备军——专职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开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利用心理契约理论,以开放教育专职青年教师为切入点,通过调查问卷,总结归纳了开放教育大学与专职青年教师间彼此需承担的责任,从而明晰了开放教育大学与青年专职教师的心理契合内容,进而为开放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开放电子公务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全面信息化新平台。基于对远程开放教育内涵发展的考量,开放电子公务的倡导,注入远程开放教育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电子公务的建设,赋予远程开放教育以全能的服务;开放电子公务的功静,提升远程开放教育以全面的质量。开放电子公务够略工程的字施,将对远程开放教育内涵发展产生积极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3.
思政教育作为开放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助力于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开放大学的思政教育应走创新发展路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思维为导向([1]),优化开放大学的思政教育实施模式,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凸显其思政教育创新价值。对此,本文立足于开放大学思政教育的创新意义,论述开放大学思政教育的创新方向,并提出开放大学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服务业,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势.建立开放大学,凝聚系统力量,抢占教育公共服务制高点,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推动自身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开放教育思政课是开放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落实开放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进开放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开放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建设开放教育思政课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开放教育思政课资源建设,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大数据时代的推进,开放教育受到严重的威胁,控制开放教育学生的流失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成人开放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教育学生的流失,直接关系到我国成人的总体学历水平。以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分析学生流失的态势,启动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危机预警系统,以降低开放教育学生的流失率。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的服务水平,增强开放教育的办学实力,在充分阐述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探讨社会性软件在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指出社会性软件在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必然引起教育的变革.人们在展望新世纪的教育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即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的教育具有大众化、民主化、个性化、开放性和终身化的特征.而开放教育则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开放的教育对象、开放的教育时空、开放的教育方法,并且开放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一切人提供学习机会.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入的全面、和谐发展,开放教育是人的和谐发展的物化过程,素质教育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开放教育着重体现教育的自然化、生活化和可选择化。开放教育的价值观、教学观、创新观是开放教育的主要特色。学习化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为开放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0.
远程开放教育网格原型系统根据远程开放教育与网格具有相似的特征,融合网格技术,解决远程开放教育中资源查找的问题。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为例,阐述了网格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构建了远程开放教育网格的体系结构,提出了资源查找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