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未来几十年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现实需求,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工程教育改革要趁势而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工科院校改革要着眼于确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使之成为高等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两翼,而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关键。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方法,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未来岗位主要是工业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将要从事的是设备检测、调试、安将维修、施工、运行管理实用技术工作,毕业生必须具备将现代化科技成果、产品设计、工程设计及引进技术与实际的工业生产相结合的能力,即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围绕着培养目标上的应用型,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都在致力于创造适宜本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工程环境,如: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应用性,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性,专业设置上突出适应性.创造本层次所适宜的工程环境,是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途径和手段.本文就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为本做法多方面创造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工程环境”阐述我们的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跨入新世纪之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从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以及培养模式和途径,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我国工程教育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提出了批评。特别是10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遭遇重重困难,让人感到失望。因此,正确地认识,及时地沟通包括产学合作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对于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必须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  相似文献   

5.
强化工程专科物理课应用教学探讨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丁美娜工程专科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工艺、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是工程专科学生知能结构的重要特征。专科物理除了按专业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外,还应根据专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特点和要求,特别强化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高等工程教育以工程实际应用为主要培养目标,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贯彻"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构建符合工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数控加工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数控加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探索以工程素质为导向的数控加工工程训练体系。通过实践,达到了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各工程素质要素的目的,培养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使学生具有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该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CDIO大纲的能力目标与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相当的契合。以高职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为例,探索CDIO与创新教育融合的新体系,主要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将CDIO渗透到创新教育之中,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快的适应工作,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成为我们职业技术学院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属于技术教育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以技术科学为其主要的理论性学科基础;二是以强化的工程实践训练为其实践性教育基础;三是所培养的人才面向生产第一线,在生产现场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负有将常规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使命,因而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较熟练的应用技术。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始终面临着技术科学基础与生产第一线应用、工程实践训练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和发展,推动着  相似文献   

11.
工程文化教育是将科学、工程、人文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教育,是使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立体发展、目标统一的教育,是使自然、社会和个体和谐共处的教育.以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文章从知识、思维、方法、制度、精神和实践等六个方面来阐述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工程能力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兴 《江苏高教》1999,(5):81-83
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工程专科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个独立层次,其主要特色和优势应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能力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后方能获得。在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又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  相似文献   

13.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涵盖技术、管理、经济等多方面.高等工程教育要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优秀工程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必须深入思考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问题,从功能定位、环境建设、教学内容、运行模式等方面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贴近产业实际的工程实训平台,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开设工程素质培养系列课程 服务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教改的重要目标。创新是知识应用和再生产的基本要素。对于工科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一,就是工程素质培养。为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我们探索开设了工程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理解工程素质内涵,开设工程素质培养系列课程 工程素质,是指工程实际对技术人员所提出的有关工程概念和实际技术的基本要求,包括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对相关工程技术的了解、对有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创造性的综合应用能力、从事工程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创新意识、对工程技术实际工作内容的认…  相似文献   

15.
张萍  陈春霞 《考试周刊》2013,(27):162-163
<正>1.引言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历史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以扎实,更要求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培养的人才在进入企业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理念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中,并逐步具有了特定含义:相对与工程研究,突出工程应用;相对于工程科学,突出工程技术;相对于精英教育,突出大众化工程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一线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重视本科人才共性的素质、素养教育,也重视专业教育,工程应用能力的形成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7.
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工程素质、能力、知识的食品工程类技术人才,通过建立实践技能的培养、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三层次三阶段的逐步深入的工程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介于"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人才和"职业性、技能型"的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创新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与规格特点糅合了理论型人才与岗位型人才的综合性特点。因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探索并建构突出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厚、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和特点,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指出,加强工程实训是提高我国高等工程应用教育质量和培养工程应用创新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并对工程实训中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学校始建于1957年,原名为郑州畜牧兽医学校,1958年9月升格为河南省农业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为畜牧兽医、食品生产、生物技术等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