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多年来所形成的一个观念是,人对自然的索取是天经地义的。由此便顺理成章产生一种必然的行为,对大自然几近掠夺性的获取资源。而在这种天经地义的索取中,可能人类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对自然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要问这种伤害有多  相似文献   

2.
“向荒山要粮,向大海要地”一向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豪言壮语。人的这种想法似乎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因为人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生活得更舒服更现代更文明。改造环境的另一个动力当然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自然、认识万事万物机理的本性。 可是,人类每一次对环境的开发和改造,都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灾难,这种现象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今天更为严重,这使我们不得不沉思:环境需要改造吗? 答案当然见仁见智,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需要改造的恰恰是人而不是环境,因为与人相比,环境已经够好了。所有反对…  相似文献   

3.
人类诞生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发展生产,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发展生产是处理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和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人类在初始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知识,只知道与天斗、与地斗,拼命向自然索取,而不懂得还应该与自然保持同一,维护生态平衡,致使大片森林、草地被毁,许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即,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报相平衡;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闫红茹  刘宾红 《中国科技信息》2007,(18):346-346,348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无限度地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只有树立科学理性,全面地看待科技给人类与自然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才能在科技实践中,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姓名的由来     
郭军宁 《百科知识》2007,(4X):53-54
人皆有名,似乎天经地义。名字是识别人类个体的符号,是人在社会交往时的身份标志,没有名字,人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确定自己在家庭以至在社会中的地位,无法参与任何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人类为了求生存,改善生存条件,就不断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有时是过度的索取,对此自然界也会给人类以惩罚。因此,如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现对此进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思考环境问题和呼吁保护自身的家园时,对伴随在自己身边的动物已经给予了一定的关心和保护,但是对于人类索取得更多的植物,可能关注得并不够。也因此造成了许多植物濒临灭绝的境地还不自知。因为相当多的人还认为世界上的植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于人类对于药用植物的进一步索取和全球气候变暧,植物也在慢慢减少并陷入枯竭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人的目的、利益和对价值的追求,决定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人的伦理道德的败坏堕落导致滥用科学技术,造成对自然、他人及国家严重伤害。这些都不是无意识、无情感的科学技术的罪过、责任,而是人的不可逃避的责任。因为科学技术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中性工具或中介。通过重新界定人的价值和目的;实现生态价值观的转变;建构高尚的新伦理道德;提高全球人类的科技知识和环保意识等途径来解决科技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姓名的由来     
人皆有名,似乎天经地义。名字是识别人类个体的符号,是人在社会交往时的身份标志,没有名字,人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相似文献   

11.
向阳 《百科知识》2007,(2X):43-45
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其中,人与生物,主要是致病微生物如何相处是人类生存问题中的一个核心,同样这种关系也构成了健康与疾病、人类与自然、进化与退化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来自于自然,生存于自然,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但与此同时,人正用自己的双手,按照自己的心理思维去一步步的毁灭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生态危机的种种表现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对人类心理、思维的研究也日益紧迫。健康的心理、条理的思维、有目的行为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相信在这种条件基础上,人与自然才能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来自于自然,生存于自然,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但与此同时,人正用自己的双手,按照自己的心理思维去一步步的毁灭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生态危机的种种表现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对人类心理、思雏的研究也日益紧迫。健康的心理、条理的思维、有目的行为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相信在这种条件基础上,人与自然才能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鼓动下,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张载认为天人合于一气,人是气的聚合物,人性中体现了天性,人和万物都生于自然,是自然的儿女,从而提出了“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问题、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姚雪锋 《青海科技》2014,(5):100-101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怀抱中的婴儿,人类吃的穿的用的,无一不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母亲,做着无私的奉献,任凭人类无限制的索取。 美好的地球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每当我们的自身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矛盾时,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而环境利益却被我们远远的抛在了脑后。  相似文献   

16.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便同时产生了“环境”和“灾害”问题。而人又必须向自然索取多类“资源”以维持其生存,所以,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构成了复杂的自反馈巨系统,同时又是与地球和天文密切相关的开放系统。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从来就是互相制约的,只是到了当代,全球人口已近60亿,人类才深深地认识到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的极端严重性。 人口增长失控和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环境恶化进一步促使自然灾害的种类不断增加,对人类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深入比较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是基于一种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转变,二者争论的实质是是否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作者认为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提出的自然“内在价值”,虽然在实践上缺乏基础,但对此的深入探讨仍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使人类在自然观上确立新视野、提升人类行为实践境界。  相似文献   

18.
人类相当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受到自然启发而产生的,比如来自动物、植物和自然万事万物的启示。换句话说,人类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很多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这种模仿有些是成功的,但有些却是蹩脚的,或不太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几十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就会有人彷徨无措,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有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不以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观点,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至灾。我们刊发这两篇观点相左的章,为的是使读增长见识,别无它意。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理论定义企业所有权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但这种企业所有权仅归物质资本所有者,文章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应该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物质资本拥有企业乘余控制权是因为承担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剩余索取权是一种包括了风险性收益的内的要素收益。而人力资本的乘余控制权是国为人力资本面对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行使了非合约性行为权,乘余索取权是与之对应的对益。文中进一步区分了人力资本的工资收益与乘余索取收益的不同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