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融合了科学可视化与封面宣传为一体的科技期刊封面,不仅是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门面,也是体现期刊品质的主要渠道。Nature及其子刊作为顶级科技期刊的代表,其封面对于可视化传播技术的运用是业界的典范,成为许多科技期刊提高自身办刊水平和科技传播能力的学习目标。文章从期刊封面视觉特征和艺术特点进行探究,并与国内科技期刊封面发展状况进行对比,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网络传播途径、内容结构安排、可视化程度、增值服务4个维度进行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对比研究,可以见出二者存在的差异及差距所在,提升我国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途径,必须在增加科技期刊网络建设评价指标、拓展科技期刊网络增值服务、提升期刊网站的管理运营能力等三个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图像与日常科学实践活动、知识表征和传播密不可分。信息时代下视觉图像的生产制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科技媒体尤其是科技期刊中应用广泛。文章结合当前科技期刊封面表达现状,探讨了科学视觉传播中装帧设计的美学要求,并以典型创作机构为案例,分析其图像建构角度、方法和商业运营机制,进而有助于深入探索科学知识可视化的生成方式、传播路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对提升期刊视觉传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现状的抽样调查显示,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4种原则中,规范性和稳定性做得较好,而专业性和艺术性则较弱。一些科技期刊在封面设计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封面故事来凸显期刊的专业性,以封面固定图案设计来凸显期刊的专业特色,以背景色彩及整体布局设计来增强视觉美感,以个性化表达方式来衬托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论文网络传播的编辑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题录摘要(包括篇名、关键词、摘要、创新点、参考文献等)和全文检索的数字出版平台和搜索系统是实现科技期刊论文网络传播的主要手段。编写好篇名、关键词、摘要和创新点等内容著录信息,有利于提高论文被检索的概率,提高期刊下载量和影响力。本文根据科技期刊的编辑要求,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搜集案例正反比较分析,说明著录信息的编写特点及其对论文网络检索和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姜梅  张桂弘  高毅  王艳秀 《编辑学报》2020,32(3):274-277
为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封面及封面故事的设计与传播, 结合《含能材料》的封面工作,讨论封面论文遴选、设计、二次传播等问题。选取重要论文与代表性论文作为封面,将地域文化与经典图片融入封面设计,经专业化的深度加工,设计反映论文内容、代表期刊特色的封面及封面故事,通过封面故事的立体化传播,实现论文的多次传播。结果表明,通过生动、形象的封面故事可增强论文的传播效果,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在促进科技期刊传播科技成果的同时,可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眼球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呈现形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影响因素。将可视化研究整合于传播学语境中,通过解构知识可视化与传播5w的关系,界定知识可视化是传播者运用可视化技术将知识转变为易被理解的图形图像符号以促进知识在群体间有效传播的手段。知识可视化作为“中介”因素,借“可视化”的桥梁,为传受双方建构共通的意义空间,降低认知门槛,扩大知识传播效果,为视觉交流、知识传播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爱芳  范培有 《编辑学报》2004,16(5):345-346
部分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布局上主次颠倒,刊名标示不规范,年期号标示不准确,图像、广告占版面比例过大或过于杂乱等,影响了科技期刊封面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利用效果.建议加以重视并改进.  相似文献   

9.
融合科学性及艺术性的科技期刊封面图像,不仅能直观准确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还能提高科技期刊的艺术水平和品牌形象。本文以《Genes & Diseases》封面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不同封面文章主题的设计思路,提高期刊“颜值”,以期为生物医学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探索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思维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提高科技期刊传播能力,本文通过对国内百余个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跟踪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普遍存在“信息推送频率过低”“内容学术价值不高”“服务项目设置过少”等诸多问题,其弊病源于缺少用户思维,未能真正从用户需要着手设定服务方式和推送服务信息,从而导致微信传播流于形式、效果欠佳.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传播必须从科研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微信平台传播功能,做好内容推送和其他服务工作,通过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提高传播效果,进而提高科技期刊本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